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思考的国际政治原则-----转载张文木先生的一篇文章

(2018-04-03 11:32:27)
转载评论:我个人十分认同张文木先生下面这篇对历史问题的评论,其实在丘吉尔论二战中曾对英国的外交政策发表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观点,我前些年第一次读到这个观点时十分佩服大英帝国和美国老一代外交政策制定者的战略思想,国际政治的原则无非存在于历史资料中,人们认真阅读不难发现十分值得研究与学习的智慧。



水至清则无鱼:明代边疆治理中的一条重要教训 

张文木

2018-03-28




    明朝的时候缅甸北方有一个麓川国。当时麓川国对明朝廷滋生反意,明朝廷一气之下反复出兵重创麓川势力[1]。结果是打破了缅甸的南北力量的平衡,没有平衡则无制衡。缅南由此兴起的缅人政权乘虚北进,于1604年灭掉麓川国,基本形成今天缅甸的版图。

    http://www.caogen.com/Img/Uplond/image/201803/201803280916495398.jpg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对于我们的周边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于我的形格势禁的形势,不能意气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区域力量平衡。这是老英国的经验。西奥多·罗斯福是对英国这份经验运用得比较好的政治家。1918年11月,他曾在信中说:“我赞同这样一个联盟,只要我们的期望不要太高。我不愿扮演连伊索寓言都视为笑柄的角色,在这则寓言中羊与狼同意解除戒备,而羊群为表现诚意,请牧羊犬离去,结果它们却成了狼群的晚餐。”[2]在这则故事中,明廷不是驱逐了而是打残了保护自己的“牧羊犬”即麓川国,这使得清朝乾隆时期就不得与缅甸产生更大的冲突,多次西南用兵,牲牺非常大[3]。

    http://www.caogen.com/Img/Uplond/image/201803/201803280917004015.jpg

    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种机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如果不出这个机制或格,那对朋友尤其对盟友就不要要求过高,否则不免要落个“水至清则无鱼”下场。

    [1]史称“麓川之役”。明朝朝廷四次对云南麓川宣慰司叛乱出兵征讨的战役,分别发生在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2] 转引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3] 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