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信贷市场观察-----金融创新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香

(2017-10-23 11:47:42)
评论:近年来许多所谓金融公司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在市场创立所谓金融新工具或新的信贷方式,可惜的是由此可以看见中国金融经济学界对金融史上发生的金融创新引发的几场大灾难与大混乱的教训少有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普及,比如约翰罗实施的那次著名金融货币债务实验-引发的法国纸币泡沫破裂产生的金融崩溃的教训很少真正被搞金融的人汲取,还有前些年美国次贷产品市场乱搞金融工具引发的金融货币市场的金融海啸十周年都不到,打着投资杠杆与各种各样的金融透支的超前金融衍生工具难道还不能让人醒醒,2010年年末本博提前一年左右在天涯警告了民间投资担保体系在2011年开始的大解体导致了许多地方经济陷入困境,如今某些所谓普惠金融到底是些什么货色,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到底需要多少打击才能经济金融学界彻底清醒起来。金融创新的历史根本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奇,而是充满了金钱游戏的悲剧。所以我说金融创新的历史名声并不香。

同样一直有人在嘲笑房地产市场上的空头或对房地产市场有不同看法的人,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市场上都成了房地产市场毫不怀疑的支持者,我清楚的记得当2007年五月当时市场上没有了看空中国股市的绝对空头,到处都充斥着各种门类的看多做多者,那难道就正常吗?后面发生的是场前所未有的大暴跌,许多老股民到现在都对这场暴跌中自己的亏损与痛苦印象深刻,人们可能会把引发崩溃的责难推给极端看空的空头做空了市场,但是对于任何市场来说荒诞而离谱的极端多头造成的伤害也同样的危险,所以我反对任何市场极端思维。


现金贷身上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 在美国已是过街老鼠

  原标题哦:“现金贷”身上也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

  证券时报记者 魏书光

  近两个月来,一些“现金贷”互金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先后在美股上市。财务报表的横空出世,让大家一窥“现金贷”的暴利秘密。一个个非持牌的“金融公司”半年利润抵得上几十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真让金融业同行“羞愧”。

  畸高的借款利率,是“现金贷”备受质疑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现金贷平台的平均综合利率早突破了36%的法定上线,有的高到近160%。而且借款人还需要面临滞纳金、逾期罚息、提前还款的罚息等各种费用。

  一些“现金贷”已经异化成了高利贷,个别平台甚至把“现金贷”这种高利贷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清新脱俗。记得有人曾说过,房地产商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我们也想大声对这些人大呼一声:“现金贷”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可惜,在过去两年多,楼市价格翻倍上涨后,谴责房地产商“血液”的少了,而压上三代身家,奋力借贷买房的人多了,放贷人的“血液”开始成了关注对象。一些异化后的“现金贷”,没有受到惩罚,还赚了大钱,于是又有一些人去干这一行了。想来也算正常,毕竟道德很贵,大多数人坚持不了。

  但是,就算道德很贵,任何事情也是有法律底线的。即便在美国,类似“现金贷”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也受到严格管制,类似产品被禁止出现在网络广告系统,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还提供终止程序等等。一系列措施之下,小额现金贷款在美国已经是“过街老鼠”,陷入生存窘境。

  更令人忧虑的是,异化后的“现金贷”在快速生长。有监测机构测算,现金贷市场规模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保守测算规模突破6000亿,甚至很大概率达到了1万亿。各路资本热钱蜂拥而至,俨然成为一个热门“风口”。在灰色地带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个别平台不过是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却高呼“创新”“普惠金融”口号,“大数据”不离口,“云计算”不离手,迷惑受众。

  不得不说,两年多来,加大杠杆跑步进入楼市的普通居民越来越多,量入为出,高储蓄,低负债率,这些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正在渐渐成为过去时。2016年,新增居民债务超过了新增储蓄,居民部门成为了净融入资金部门。

  我们需要现金贷款,还很迫切。如果这个需求只有高利息的“现金贷”来满足,长期来看终究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得不偿失的选择。异化后的“现金贷”们一旦长期存在下去,可能将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此,监管必须露出“牙齿”,不能让披着“普惠金融”面具的异化“现金贷”继续野蛮生长,与此同时,还应出台借贷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而银行业也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快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对于短期现金流日益高涨的需求,让“现金贷”们合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