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
(2018-12-14 17:00:28)|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翻译杨天南
推荐指数:三颗星
关于巴菲特的人生经历,投资理念,道德情操等等,这些年我的确看得非常多了,虽然记不全面,但意思我是领会了,剩下的只是自己实践验证了。
本书摘录:
两方面的意见都有合理性,但我的观点是,两个都没有颠覆原本的前提。花时间评估管理层的原因,是它能发出早期预警。如果你能仔细观察管理层的言行,你会早于公司财报和股票行情,估算出公司团队的价值,发现线索。这样做耗时耗力,很多人懒得做,但因此他们损失,而你收益。
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巴菲特提供了一些小窍门:回顾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仔细阅读公司管理层言及未来的策略。然后,比照今天的结果,看看原来的计划实现了多少?比照公司过去的和今天的策略,看看有何不同?看看他们的思想如何变化?巴菲特也建议将公司年报与同行其他公司年报比较。即使两家公司并不完全相同,但相关的比照总能有所启发。
值得指出的是,管理层质量本身并不足以吸引巴菲特的兴趣。无论多么印象深刻的管理层,巴菲特都不会将其作为唯一的考虑因素,因为他知道有一点更重要,即使即便再聪明,再能干的管理层也难以拯救一个陷入困境的公司。巴菲特有幸与全美最优秀的管理者共事,包括大都会/ABC的汤姆.墨菲和丹.伯克,可口可乐的罗伯托.戈伊苏埃塔和唐纳德.基奥,富国银行的卡尔.赖卡特。然后,他迅速指出:”如果你将这些人放在制造马鞭的公司里,公司绝不会有太多改变。即使是拍哦最优秀的管理者去拯救一个状况欠佳的坏企业,这个企业也难以起死回生。“
对此,巴菲特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词语——”股东盈余“。确定股东盈余的方法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折旧,损耗和摊销,减去资本支出。这些资本支出是为了维持公司竞争优势和产量而发生的。
------------------------------------------------------------
1.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试图通过这本书使自己像巴菲特,要通过它去学习巴菲特。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尝试,你将备受痛苦。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将书中的智慧贯彻到自己的体系中,它们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适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别人的窠臼里。总之,我保证无论你如何阅读,或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你必须成为你自己。——肯尼斯.费雪
2.“我们所做的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巴菲特说,“我做投资与做管理没有什么两样。没有必要去做非同寻常的事以追求非同寻常的结果。”
3.首先,什么是“深入分析”?他以一个简洁的定义开始:“基于已有的原则和正常的逻辑,仔细研究可以获得的事实,得出结论。”他进一步将分析分为三步:描述;批判;选择。第一步,搜集多方信息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第二步,检验这些搜集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代表事实么?最后一步要求分析人员作出判断,判断这些证券是否具有吸引力。
4.格雷厄姆提醒我们,金融分析并非一项精确的科学。一些财务的数量指标,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和负债,利润,分红等的确有助于分析。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些不易计算,却对决定公司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两个是管理层的能力和公司的性质。格雷厄姆的问题是:在它们身上应该花多少精力?
5.查理说服巴菲特买下来,认为这看似高价实际上是个好交易。巴菲特出价2500万美元,成交!对于巴菲特来说,这是第一次对于格雷厄姆的理论的重大突破,格雷厄姆的理论认为只能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这是巴菲特思想转变的开始,他感谢查理将他引到了新的方向。查理后来评价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为品质买单。”十年后,有人出价1.25亿美元想买西斯糖果——五倍于1972年的买入价。巴菲特拒绝了。
6.巴菲特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被需要或渴望;无可替代;没有管制。这些特点令这类公司能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和销量。这种价格弹性是伟大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令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的资本回报。
7.巴菲特特点看中管理层如下三点: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抗拒“随大流”。
8.巴菲特认为理性是他管理的公司伯克希尔的品质,同时也是其他公司所缺少的。
9.企业如何配置盈余与企业发展周期有关,一个企业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中,它的成长率,销售,盈利,现金流都有巨大变化。在发展阶段,会因为研发产品,建立市场而亏损。在接下来的阶段,迅速成长而盈利,但成长太快需要支撑,通常它不但保留所有的盈利,而且需要借贷或发行股权去支持成长。在第三阶段——成熟阶段,成长率慢下来,企业产生的盈利现金多过其发展和运营成本所需。最后阶段——下滑,企业销售和盈利下滑,但仍然能产生额外的现金。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尤其在第三阶段,问题来了:如何配置这些现金?如果保留的现金投资于那些低于平均回报的项目,是非理性的,但这种现象很常见。
10.有很多分析师相信由于评估人类的行为更模糊和不精确,我们没有任何信心对管理层进行估值,因此是无用的。另一些人认为管理层的估值,已经完全通过公司的表现反映出来——包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必要进行其他评估了。
11.一家公司的现金流习惯上被定义为税后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以及其他非现金费用。巴菲特解释说,这个定义的问题在于,它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资本支出。一家公司需要将多少当年利润再投入新设备,工厂改进,才能维持其市场竞争地位?根据巴菲特的观察,绝大多数美国企业的资本支出几乎等同于它们的折旧。他说,你可以将资本支出递延一年或更久。这些资本支出就像人工费用和水电成本一样不可或缺。
12.一个拥有15%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长期而言,其股价表现一定会优于一个10%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
13.最好的生意是那些长期而言,无需更多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却能保持稳定高回报率的公司。
14.预测高科技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非常困难。高科技公司由于行业本身的不断更新,使得其技术所带来的特许经营权的寿命非常短暂。对于像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强生,宝洁,卡夫食品,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巴菲特自信能预见它们的未来,但对于像微软,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巴菲特觉得无法预见其未来。
15.巴菲特给一无所知的菜鸟投资者的建议是买入指数基金长期持有,但是他接下来的话更有意思:”如果你是一个还“懂一些”的投资者,懂得商业经济,并能识别出五到十个具有长期竞争优势,标价合理的公司,那么所谓的多元化对你而言就是俗套。
16.发现一个伟大的企业和杰出的管理层是如此不易,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已被证明的产品呢?我们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成功,就不要浅尝辄止。无论美联储是否调整利率,或华尔街如何预测市场,我们以及公司管理层,都不会因此而热衷于卖出旗下全资拥有的能下金蛋的企业。
17.情绪比之理性更有力,恐惧和贪婪会推动股价或高于或低于内在价值。巴菲特说当人们贪婪或畏惧时,他们经常以愚蠢的价格买卖股票。短期而言,人们的情绪对于股价更具影响力,而不是公司基本面。
18.我们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会有个人的判断失误,这些都会影响成功。当数以百万计的人的错误汇集在一起,会将市场推向毁灭的方向。从众心理越强,错误的积累就越多。在非理性的狂潮中,只有少数理性者才能生存。
19.根据《牛津美国词典》的定义,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
20.一个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巴菲特寻找那些产生现金多于消耗现金的企业。当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时,你要明白并非所有盈利都是平等创造的。那些要求大量固定资产才能产生利润的公司,通常会保留大部分利润,作为专项拨款,去升级生产设备,以维持其竞争力。因此会计盈余需要进行调整,以反映企业产生现金的真正能力。
前一篇:《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书笔记
后一篇:我的投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