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2018-01-28 18:27:3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推荐指数三颗星

本书其实写得非常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了生物进化这是人类起源的重大事情,当然有些观点还是基于假设性猜想。但是不改本书的优秀性。看本书就像看科幻小说一般,让我脑壳开了一个小洞。之所以推荐指数不高是因为目前我的学习重点在投资方面。看这些书是基于认同查理.芒格赞誉的基于多学科的格珊思维。因本书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很重要的生物学普及性知识,我只有少量摘录,否则会把整本书都抄下来了:
--------------------------------------------------------------------------------------------------------------
好奇的孩子常会问:”为什么会有人呢?“,达尔文使我们能够对这个问题给予一个切合实际的回答。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些深刻问题时,无须再求助于迷信。

”复制基因“,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对于生存机器来说,合乎逻辑的策略似乎是将其竞争对手杀死,然后最好是将它们吃掉。尽管自然界会发生屠杀和同类相食的现象,但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却是对自私基因理论的一种幼稚的理解。

个体之所以调节其每窝的孵卵数,绝非出自利他性的动机。它们不会为了避免过多地消耗群体的资源而实行节制生育。它们节制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它们的目标同我们提倡节制生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鉴于精子易于失散,雄性鱼必须等到雌性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使之陷入特里茀斯所说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自然选择的最初模式是选择稳定的模式而抛弃不稳定的模式。

基因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基因颗粒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不会衰老,即使是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会比它仅仅活了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自己的方式和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个体;它在一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就离开这些个体了。

基因是不朽的,它们被描绘为接近于值得赋予不朽称号的遗传实体。我们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的个体生存机器,期望能多活几十年,但世界上的基因可能生存的时间是以千百万年计算的。

一个个体在其存在时看起来相当独立,但很可惜,这种状态能维持多久呢?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在每个实体仅有一个拷贝的情况下,在实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可能实现进化的!有性生殖不等于复制。就像一个种群被其他种群所玷污的情况一样,一个个体的后代也会被其配偶的后代所玷污,你的子女只有一半是你,而你的孙子孙女只是你的1/4.经过几代之后,你所能指望的,最多是一大批后代,他们之中每个人只是具有你的极小一部分——几个基因而已,即使他们有些还姓你的姓。

控制胚胎发育的各种关系像蜘蛛网一样交织连锁在一起,非常错综复杂,我们最好不要去问津。任何一个因素,不论是遗传上的或环境上的,都不能认为是导致婴儿某部分形成的唯一原因。婴儿的所有部分都具有几乎是无穷数量的先前因素。但这一婴儿同另一婴儿的差别,如腿的长短差别,可以很容易地在环境或基因方面追述到一个或几个先前差别。这些差别才真正关系到生存竞争和斗争;但是,就进化而言,起作用的始终是受遗传控制的差别。

基因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的环境,而这一所谓环境也包括其余的基因。有时,一个基因在一个特定基因在场的情况下发挥的是一种作用,而在另一组伙伴基因在场的情况下发挥的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种遗传气候或背景,它调整和影响任何一个具体基因的作用。

使老年个体致癌的基因可以遗传给无数的后代,因为这些个体在患癌之前就已生殖。而另一方面,使青年个体致癌的基因就不会遗传给众多的后代,使幼儿得致使癌症的基因就不会遗传给任何后代。根据这一理论,年老体衰只是基因库中晚期活动致死基因同半致死基因的一种积累的副产品。这些晚期活动的致死和半致死基因之所以有机会穿过了自然选择的网,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在晚期活动的。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人类想要延长自己的个体寿命,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第一,我们可以禁止在一定的年龄之前生殖,如40岁之前。经过几世纪之后,最低年龄限制可提高到50岁,以后照此办理。可以想见,用这样的办法,人类的寿命可提高到几个世纪。第二,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愚弄”基因,让它以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如果付诸实践,这意味着需要验明随着年纪的增大,发生在个体内部化学环境里的种种变化。任何这种变化都可能事促使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开始活动的“提示”。以仿效青年个体的表面化学特性的方法,有可能防止晚期活动的有害基因接受开始活动的提示。有趣的是,老年的化学信号本身,在任何正常意义上讲,不一定是有害的,比如,我们假设偶然出现了这种情况:一种S物质在老年个体中的浓度比在青年个体中来得高,这种S物质本身可能完全无害,也许是长期以来体内积累起来的食物中毒某种物质。如果有这样一个原因,它在S物质存在的情况下碰巧产生了有害的影响,而在没有S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却是一个好基因,这样的基因肯定在基因库中自动地被选择而且实际上它成为一种“导致”年老死亡的基因。补救的办法是把S物质从人体内清除掉。这种观点的重大变革性在于,S物质本身仅是一种年老的标志,可能认为S物质是一种有毒物质,他回你去绞尽脑汁寻找S物质同人体机能失常之间直接的和偶然的关系。但按照我们假定的例子来讲,他可能是在浪费时间!也可能存在一种Y物质,这种物质在青年个体中要比老年个体中更集中。从这一意义上讲,Y物质是青春的一种标志。同样,那些在有Y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产生好的效果而在没有Y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却是有害的基因会被选择。由于还没有办法知道S物质或Y物质是什么东西——可能存在许多这样的物质——我们只能作这样一般性的推测: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 特点,不论这些看来是多么表面化的特点,那个老年个体就应该生存的越久。

大脑对生存机器作出实际贡献的主要方式在于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有通向各个肌肉的导线,也就是运动神经。但对基因的有效保存来说,只有在肌肉的收缩时间和外界世界发生的时间具有某种关系时才能实现。上下颌的肌肉必须等到嘴里有值得咀嚼的东西时收缩才有实际意义。同样,腿部肌肉要在出现值得为之奔跑过去或必须躲避的东西时,按跑步模式收缩才有实际意义。为了这个缘故,自然选择有利于这样一些动物,它们具备感觉器官,将外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有形事件转化为神经元的脉冲码。大脑通过被称为“感觉神经”的导线与感觉器官——眼,耳,味蕾等一一相连。感觉器官如何发生作用尤其使人费解,因为它们哪会识别影像的高度复杂技巧远胜于最优良最昂贵的人造机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打字员都要成为冗员。

自私的基因是什么?它不仅仅是NDA的一个单一的有形片段,正像在原始汤里的情况一样,它是DNA的某个具体片段的全部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分布在整个世界上。如果我们可以把基因理解为似乎具有自觉的目的,同时我们又有把握在必要时把我们使用的过分通俗的语言还原成正规的术语,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从根本上说,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不过我们现在需要强调的是,“它”是一个分布在各处的代理机构,同时存在于许多不同的个体之内。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看起来倒像是个体的利他主义,但这样利他主义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生命体是由存活下来的基因为之编制程序的机器。这些存活下来的基因是在一定条件下这样做的。这些条件,一般说来,往往构成这个物种以前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有关得失的估计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的。正像人类做出决定时一样。不过这里所说的经验具有基因经验的特殊意义,或者说得更具体一些,是以前的基因生存条件(由于基因也赋予生存机器以学习能力,我们可以说,某些得失的估计也可能是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只要条件不发生急剧变化,这些估计是可靠的,生存机器一般来说往往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条件发生急剧的变化,生存机器的这个决定就会变成错误的了,它的基因要为此付出代价。人类也是一样,他们根据过时的资料作出的决定多半是错误的。(这点投资分析时可以参考——四维)

就利他行为的演化而言,真正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父母之爱为什么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普遍得多而且真诚得多,也就懂得为什么对动物而言其自身利益甚至比几个兄弟更为重要。除了亲缘关系指数之外,我们还有考虑肯定性的指数,尽管父母/子女的关系在遗传学的意义上说,并不比兄弟/姐妹的关系来得密切,它的肯定性却大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要肯定谁是你的兄弟姐妹就不如肯定谁是你的子女那么容易。至于你自己是谁,那就更容易肯定了。(这点投资决策时可以参考——四维)

当我说“一个幼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哄骗.....说谎,欺诈,利用.....”的时候,我之所谓“应该”具有特殊的含义。我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符合道德准则的,是可取的。我只是想说明,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这种表现行为的幼儿,因此,当我们观察野生种群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看到家属之间的欺骗和自私行为而感到意外。如果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的子女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最后,本书里提出了“囚徒困境”不但在人类行为中就是在所有生物中基因中都是合乎道理的。这个篇幅太大就不摘录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四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