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不假设呢?

标签:
秋心心理师佛学婚恋情感 |
分类: 一路风情 |
生性的缘故、职业的缘故,一直是个逻辑性很强、很理性的人,所有事物在发生或接收到的那刻,第一时间输入大脑中枢进行数据解读、分析,从而根据学识、经验、规律得出结论。这样感知世界的模式对于世间生活是好的,因为世间种种确实有规律可循,在世间存活数十载,确也有了一定的拿捏能力,借着这么一套系统尚算活得可以。
但这样的系统不利于修行,也不利于我经历一些非凡的事。一直不是好孩子,布置的打坐功课就是不肯听话的执行,除非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或适当的契机。说出来的理由刺激不了强大的自我,不能说出来的理由又不能说出来,于是便有了契机。这些日子开始打坐,没有很长的时间,都在工作的空隙,慢慢的感知到被布置功课的缘由。周三晚上课堂上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打破眼耳鼻舌身带给我们的局限?怎样才能感知到更多?怎样提升我们思维的维度?”
我说:“闭上你的眼睛,少用你的五官感受世界,用你的心,我们的心知道更多真相。”在回答学生问题那刻,我突然明白了功课背后的用心良苦。
今天早上一如既往地在花园里刷步,戴着无线耳机、“听”着音乐,意识到我在听音乐那刻,我在听一首悲伤的情歌,我把音量调大,屏蔽掉外界对我的一切干扰,我突然深切感受到歌手的悲伤。我愣在那当下,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信息会通过我在刷步时传递给我:因为我没有在刷步、没有在听歌、我看不见身边的人来人往,我在游魂——那刻,我在音乐和步行的掩饰之下,全然地与自己的心相处;那刻,我强大的逻辑思维系统处于半关闭状态,我更多是在感知。
我珍惜这样的时刻,脑海里触及到空性的字眼。
在佛学知识中常常提及空性,但很多人认为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因为从物理的角度我们生活的空间里一切皆有实体,怎么会是空?以下是今天早上的思维,我不试图加以太多整理:
空非虚无,空是自性之外自性的变化:每个深层次的自性是不变的,但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每个活在这世间的人都处于朝夕变化中,世间种种都逃不开因缘和合的变化,所以空指的是事物的变数,因为变化,所以没有可具体把握、恒久拥有的实体(人、关系、事物)。
空是过去虚,将来幻,当下是实体,当当下成为过去懂得一笑放:人们总试图用过去来证明当下,不论是证明当下的荣耀,还是证明当下痴傻的事出有因,可是过去在过去那刻已经幻灭了,过不去的只是我们的心。你说一个人过去很爱你,以此来解释你的放不下,可是TA此刻明明不爱你,你一厢情愿的以过去的爱来自欺当下、产生不愿意放手的念和行,除了苦了自己根本挽救不了一颗已经坚决离去的心,不是吗?人们喜欢假想将来,可是世事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为将来努力,却也要明白将来是不可控的,我们对将来的每一个预设值都有可能为我们埋伏着伤害。只有这一刻是真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只拥有这一刻,这一刻我在哪里?在做什么?这一刻是真切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并能全然在这当下,我们便真正明白了空,因为明白而因空生有:拥有这一刻。若我们能全然于当下,对过去我们便能释怀,从容一笑天地宽。
所有的期待都带着痛苦的因,所有对过去的重温都是执着的源头:对于人、关系、事物等人们总有相应产生的预设值,期望一切都在期待之中、事情如自己所愿的时间按自己欢喜的结果发生,但一切总以其本具的因缘发生——生命给予的未必与期待相符,却必是事物该有的定数,人们缺乏明心远瞻和随缘不攀缘的能力,因之痛苦挫败如影随形。执着是一切痛苦的源头,拥有的、仍存在的感受不到执着,只有面临分裂的才能体现出执着,那么当分裂势在必行,心仍然不舍得放手,不停地重温过去的温情,以此给自己坚持的理由,若与真相已经有违,带来的必然是内心撕裂的痛苦。有时痛苦是因从一种执着转到另一种执着里,比如从失去关系本身转为对自我否定的执着,伤害变成了一种自我较量。
当思维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往往不是喊“关上”,而是跟随它陷入故事情节和自我的辩证中,从而自导自演了痛苦,我们才是伤害自己的刽子手,不是别人。
无求的心贴近空性,因为无求的心通透,有了随缘的力量。所以觉悟不是具备神通会飞天遁地,而是对一切彻底的释然,淡然一笑,从此再无任何执着,左右皆很好,前后也不错。
那么如何止息痛苦?当一切发生时,停止心的造作,微笑告诉自己:假设不假设呢?嗯,那便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