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温柔的讲和

标签:
秋心情感 |
分类: 一路风情 |
秋心微信公众号一周微文共享:
20140328【秋心微文:人际边界】周三晚上,半年制的课除了一位同学提前报到之外,其它的人全部迟到了,因为他们在聚餐赶回来的路上耽误了,三部车的人都到达课室时已经过了开课时间20分钟。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我温和慈悲,对他们包容而用心,很多人说不论他们经历了什么,在我这里总会得到最纯粹的接纳和守护,所以他们对我既敬也爱。但是就在这天晚上,他们看到了我生气的样子,在正式开课前,我说我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事发生,不论是什么理由,行为本身是对知识、老师和其它同学的不尊重,也是对学习不爱惜、对时间缺乏规划的表现~~那个晚上,他们的心情犹如过山车,从匆忙、恐惧、小心翼翼到如释重负。其实我提倡他们线下活动,我也看到他们第一次看我发脾气时害怕的样子,可是我仍然狠批了十分钟,十分钟后我又谈笑风生地如往常一样上课。今天晚上年制时问学生,我发脾气时他们害怕吗?她说很怕;我说那我发脾气后有影响我后面讲课的效果和状态吗?她说没有,就前面十分钟。是的,这就是尺度。我了解和呵护他们每一个人,我也不是真正的生气以及控制不了脾气,只是这是必须发的脾气:作为老师,我需要让他们明白边界之内的自由;课程本身是综合的成长,他们需要学习感恩、尊重和积极的处世态度,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习时间和生活管理。生活里处处有智慧,我们可以慈爱且温和,但是当事情到了底线的时候,你告知对方是帮助对方承担自己的责任,前提在于你能做到对事不对人——事件本身就是最好的一堂课。
20140329【秋心微文:与生活温柔地讲和】工作越来越忙,从以前的以网络为核心变成现在的注重线下,写博客曾经是我的重点工作之一,可如今几个博客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更新,而我也好像并不着急要为了更新写点什么。想起曾经的日子因为惯性一直忙着写,答疑文章变成机械性的东西,缺乏了思考的时间,文字成了文字本身,自己的心灵却深藏不露。线下工作多了,文章写少了,终于真正在惯性里停下来,但是因为不被推动着写,如今的文章虽少,却是字字有我心。这几天重新把已经一年没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经营起来,上传了认证,又费着心思写文力求不与网络重叠信息。微信是当下最得人心的多功能电子工具,奈何的是每天只能发一篇限字600的信息,这对于一向写惯长文的我来说是件头痛的事,以前为了尽量让文字通俗使更多人受益习惯了细致演绎,每篇文章没有一两千字都不能交差。知道了600字是微信的规则便告诉自己: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从洋洋洒洒的千字文,学习写言简意赅的600字小文,如果都能得心应手,我的写作能力又得到提升。从此便沉下心来,细致地观察生活,尽量每天写一个身边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人生的种种。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习惯,只是地球从来不会围绕一个人转,很多时候会遇上不顺合我们习惯的事物,如果一昧阻抗只会带来身心不舒和事物的恶循环,遇事时尽力顺心,如若不能,温柔地与生活讲和,当成是对自己的历练,若是此心,生活何处无生机?人间处处有欢喜。
20140330【秋心微文:绝对化思维】公众微信号上,读者给我留言“心理专家曾说过男孩摸女孩的头发百分之八十是喜欢这个女孩,女孩抓男孩的衣袖百分之八十是喜欢这个男孩,是真的吗?”看着这个问题,有点头疼。首先不论说这话的专家是否是“砖家”这个问题,就简短的这话也难以明确回复:如果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下(比如本身情愫暗生的男女发生这样的行为)专家作出这样的分析,这是成立的;如果是作为一种行为而断定一种心理体现,则未必太过牵强,调皮捣蛋的男生哪个女生的头发都摸,那是一种捣乱和调戏的行为,野蛮或被气急了的女孩也会抓人衣袖,难不成这些都是喜欢的表现?生活中最怕的就是这种绝对化思维:非黑则白无中间地带;一句话便断定一个人,或片面定全局;放弃语境取句固执思维~~比如有些人会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善良便是坏人,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有利于自己(或自己认同)的话便捡来当成真理迷信,遇见一个坏男人便否定全天下男人,等等。也有些人体现在不能容忍批评:“哦,你指出我的缺点,那么你不喜欢我、不欣赏我、认为我不优秀。”于是产生自我否定和抵触情绪,消极处事处世,这类人看似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实则是自卑,不自我接纳引起的投射。其实生活是流动的,我们可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所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但对于一切并不鼓励绝对化定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带来很多困扰。为了附和自己而选择绝对化思维,其实是对自己的另一种伤害。
20140331【秋心微文:投射效应】周六晚上写了一篇点评文章出轨的博文在微博上传开了,昨天又被推上新浪首页,今天早上开电脑便看到不少反应:点赞的、转发的、评论的。对于这些都见惯不怪,唯独一位加了V据说是歌手的女生得到了我的回复,因为她的言辞里有着对姐弟恋的守护,且对我带着一定的情绪。于是解答也补充了我的看法,结果她仍然言辞愤慨地以我一她三(她发9评我复3)的状态在我微博进行点评,告知她“我非真理化身,也有思维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异议,也尊重别人,如此便是良好的态度。您我本是陌生人,文章也非因您而写,但愿个人见解别影响了您的好心情,到此为止。”,然后她复我:“你还需要再淡定些!”那刻微笑,群里的学员却问我,我的回复是否也确实显示了我的不淡定?我说我的回复不是因为她是小V,也不是因为被刺激出了情绪,而是她在某个程度上代表了一些读者的见解,而博文和微博仍然在推广会有很多读者看到,我的回复一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二是对心理师这职业的责任,而非为她。这就是投射效应(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则以己度人,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内心的镜子,如果她不在乎姐弟恋的结局就不会对此类事件反应激烈,而学员则体现了她平时如果心虚便容易与人发生辩论且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