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624fc025g968fc2e2d4e7&690
《社交网络》:网络时代的最佳注解
文/藤井树,原载于《南都娱乐周刊》
这是一部关于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的传记片,题材本身决定了它必须在形式上动一些脑筋。我的意思是,如果按照一般剧情片的格局走,那么要拍出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发迹史”,真的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难题摆在导演面前,比如,如何表现网络?如何展示虚拟社区?如何让IT编程之类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镜头语言?等等这些问题,让我联想到,田壮壮四年前的旧作《吴清源》。田壮壮遭遇的是,如何让下围棋这件事不那么枯燥;而大卫·芬奇遭遇的是,如何让网络社区不虚拟?
基于此,我对本片的期望值并不高。因为我知道,拍一个IT英雄的诞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搞不好就成了超级大闷片。再说,观众对整天泡在宿舍写代码的宅男会有多少兴趣?反正,我持保留意见。
结果,影片却出乎意料地好看,大卫·芬奇聪明得借用了一起诉讼案,将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前因后果交待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时而倒叙,时而插叙,时间线的打破,使影片在叙事上具有多重视角,进一步加大了可看性。加上剪辑的娴熟,保持了整个故事的节奏感,紧凑,从容,一气呵成。
为了营造天才少年创业初的激情似火,影片刻意把画面处理成暖黄色,配合积雪隆冬的室外环境,让这场虚拟革命看起来有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而饰演马克·扎克伯格的年轻演员,永远不变的连帽卫衣、短裤拖鞋的装扮,时刻彰显出他身为哈佛理工科高材生的身份。每当镜头切到诉讼案双方对峙的画面时,他坐在一群西装革履的所谓“精英”中间,倍感突兀。当然,这种突兀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对世俗传统的最好反抗,甚至可以说,带着强烈的嘲讽与挑衅意味。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FACEBOOK有多牛逼;我们也不清楚,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过程;我们更不明白,凭什么一个小小的网站能让创始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这些疑问,都在电影里得到了解答。至于答案是否就是真相本身,则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句阿基米德的名言套用在马克·扎克伯格身上,就是“给我一个IDEA,我就能改变世界”。诞生在哈佛宿舍里的一个疯狂念想,如今已成为全球5亿人的社交平台。而在电影里,马克·扎克伯格因为FACEBOOK所遭遇的一切,恰是这个时代的最佳注解---关于梦想,诚信,友情,以及财富与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