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624fc025h8b41c4214bce&690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文/藤井树,原载于《东方电影》2010年7月号
热闹的上海电影节结束了,今年有一个话题尤其受到关注---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提出这个话题的背景,是因为我们正在形成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可是,有一些问题却随之而来,其中之一便是市场与片方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我们的影院越建越多,银幕数呈几何级递增;另一方面,很多电影拍完了,也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却遭遇无地可放的困境。或者匆匆上映,匆匆下档,连个浪花都没掀起。
站在影院的立场,他肯定要选择能带来票房的电影。毕竟现在商场租金这么高,影院的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一部片排上去后,一个300人的厅只卖掉5张票,连电费都不够,凭什么他还要给你继续排?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是有票房的?这个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按照普遍规律来说,通常明星扎堆的片子,比较吸引眼球。没有明星的话,名导演也行;再不济,幕后团队总得有些牛人。总之,一部电影要引起观众的注意,要让观众掏钱买票看,总得有一些能被推荐的理由。
可是明星扎堆,就一定会有票房吗?当然未必!那为什么还非要一堆明星?答案是:没有明星(也包括名导演和金牌幕后),没法宣传。现在是眼球经济时代,一堆不认识的人,谁有工夫陪你玩?试想,《海洋天堂》如果没有李连杰,没有超豪华的幕后班底,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吗?
当然,有一种影片,在没有明星名导的情况下,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比如《疯狂的石头》)。但这毕竟是少数,属于黑马一类。多半这些影片在上映初期都规模不大,靠的是口碑效应,口口相传,后劲十足。不过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还没来得及有口碑效应,片子已经下档。
拿刚刚过去的6月份来说,上海联和院线共上映了22部新片,差不多平均每周有5部。这样的密度下,留给一部影片的“检验”时间不可能太长,因为很快就会被后面源源不断的新片所淹没。市场从来就是如此残酷。
但是站在导演的角度(或者制片方),花掉成百上千万钱,动辄数月甚至数年,搞得精疲力尽,总算拍出了个片,又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公映证,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结果抢不进好档期,会死;有了档期,排不进好时段,也会死;有了时段,三天就下档,还是死。宣传不到位,要死;宣传到位了,热点也有了,可票房就是上不去,一样是死。总之,要“创造”出一部高票房的电影,的确是件难上加难的事。
那么导演们会说,难道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就只有票房吗?我们现在是商业片跟文艺片在一条跑道上赛跑,上亿制作的大片和三五百万的小片,面对同一个市场。其结果是,大家全都“一刀切”。王小帅说“《日照重庆》尽管是戛纳竞赛片,但我对于国内票房并不抱很大希望”。事实上,《日照重庆》何时上映仍是未知数。年初,王全安的《团圆》拿到柏林影展最佳编剧,可是国内观众至今不照样无缘相见?!
写这么多是因为,我真的不认为,票房是唯一标准。不同的电影,适合不同的观众。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创作者,真的要先想一想,我这个片子是拍给谁看的?别动不动就讲艺术,拿了投资人的钱,是要负责的。如果单单是导演一个人爽了,观众不埋单的话,等于零。到时候,估计下部片还能不能拍都是个问题了。
而作为发行放映的终端,以及媒体,希望能给如《岁月神偷》、《海洋天堂》这样的影片多一些支持。并不是大投资就一定是好电影,也不是非要巨星云集才能叫好片。有的电影,尽管投资不大,场面很小,明星也不多,可是却很温暖,很好看。对于这样的影片,我们真的需要给他们更多掌声。
最后我要推荐一部7月份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传奇》,贾樟柯镜头前的18个人,都与上海有着绵长深厚的渊源。他们的讲述,或动情,或哀伤,或诙谐,或曲折,无不用情至深,令人心动。这是一部安静的,诚意的,动人的电影,关于一座城市的变迁与生长。18张面孔,18段故事,18个灵魂,一座城。这样的电影,是值得静下来心来细细品味,用心欣赏的。而这,也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