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2012-05-21 22:3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天地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专业      小学教育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姚国平  

 

 

 

 

 

 

 

 

 

填表日期:20111230

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廖芸艺

               小学教育

  摘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 预习策略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著名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教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     小学语文预习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一)课前预习放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前的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二)课前预习“一刀切” 
     
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就能应对,所以,其效果不如人意。 
  
(三)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教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1.识字写字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特别强调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小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多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预习中重视以下方面: 

1)重视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学习目标,比较全面。和原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重视学生识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识字写字过程中情感态度培养的关注。 

2)“识”与“写”要求分开。

     《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分开提要求,,这是很科学的。以前有“四会”的提法,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所谓“四会同步”,其实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学习汉字贵在运用。第一次见面时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知道大体的意思和用途,有的字还能会写,就很不错了。不必每一个字都要“四会”,以后经常见见面多用用就会了。这是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了的。因此,早就有一类字和二类字,甚至三类字的说法,在课本和教学中流行。

3)低年级应“多认少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多人少写”,既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会”,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让低年级学生少写一些字,又可以腾出时间多认字,以便尽快地凭借汉字阅读。低年级学生手指还狠稚嫩,少写一些,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另外,由于多认少写避免低年级学生多写可能影响握笔姿势的正确,影响写字的速度,进而影响识字写字的兴趣的弊端。

2、阅读方面

     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阅读、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有说不尽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收集和处理信心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但是,小学生的阅读却被局限于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因而阅读材料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据此,在小学语文阅读预习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个性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着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关注这种不同,提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并且“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    突出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动力,为学生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建议中也教学建议中也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3)    加强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文化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就小学阶段来说,背诵优秀诗文篇目就要达到160篇,课外阅读总量达290万字以上。就是比2000年初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的背诵优秀诗文150篇,课外阅读总量150万字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4)重视能力培养。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上,《语文课程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在运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等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朗读默读和诵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面的发展性目标,其中语感是新的要求。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可见新课程标准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5)尊重个体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体现以人为本。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

6)鼓励合作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三学段要求“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这三个螺旋上升的阅读要求中可以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7)重视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养成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之外,还提出了“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以及“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这些基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每个年段都要重视的。

8)强调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少地反复有这样的要求,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等等,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不论是对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还是阅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要联系生活。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实验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做一下摆的实验,看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伽利略发现了自然节奏原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三)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小学语文预习可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方法:

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分步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4、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四)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节就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只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事半功倍。但如果老师不做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就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二)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针对学生实际,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困难。布置了预习,有的理解了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进入新的学习中,教师了解了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三)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 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丽.语文课前预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6(1). 
Abstract: Good preview is half don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eview is a good beginning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a positive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understand, question and think on new cognitive object in advance by consciously applying acquired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is of underestimated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knowledge. Emphasizing effective preview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preview; preview strategies; Chinese teaching
转贴

3]陆志平,薄俊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