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2012-05-21 22:31: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天地 |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专业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填表日期:2011年12月30日
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课前预习 预习策略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一)课前预习放课堂
1.识字写字方面
(1)重视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学习目标,比较全面。和原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重视学生识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
(2)“识”与“写”要求分开。
(3)低年级应“多认少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多人少写”,既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会”,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让低年级学生少写一些字,又可以腾出时间多认字,以便尽快地凭借汉字阅读。低年级学生手指还狠稚嫩,少写一些,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另外,由于多认少写避免低年级学生多写可能影响握笔姿势的正确,影响写字的速度,进而影响识字写字的兴趣的弊端。
2、阅读方面
(1)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动力,为学生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建议中也教学建议中也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3)
(4)重视能力培养。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上,《语文课程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在运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等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朗读默读和诵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面的发展性目标,其中语感是新的要求。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可见新课程标准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5)尊重个体差异。
(6)鼓励合作交流。
(7)重视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养成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之外,还提出了“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以及“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这些基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每个年段都要重视的。
(8)强调联系生活。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三)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小学语文预习可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方法:
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分步朗读。
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4、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
(四)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节就省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只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事半功倍。但如果老师不做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就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二)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针对学生实际,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困难。布置了预习,有的理解了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进入新的学习中,教师了解了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三)
预习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 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丽.语文课前预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6(1).
Abstract: Good preview is half don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eview
is a good beginning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a positive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understand, question and think on new
cognitive object in advance by consciously applying acquired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is of underestimated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knowledge. Emphasizing effective preview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preview; preview strategies; Chinese
teaching
[3]陆志平,薄俊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