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归纳

(2011-09-12 20:47:42)
标签:

教育

分类: 实用资料

1.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提倡泛智教育,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的优越性。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以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他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其教学理论的特点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与之相反的“现代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杜威。

3.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远原理》,提出了4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5.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施瓦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巴西弗莱雷

6.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三艺),算数,音乐,天文,几何(四艺,柏拉图提出)人类文明进入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七艺的基础上加上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

7.布鲁姆 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它把意识水平区分为3个区域:认知区域,情感区域,动作技能区域。

8.认知区域的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6个层次,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9.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A语言信息(记忆)B智力技能(辨别 概念 规则 高级规则)C认知策略(注意 学习 记忆 思维)D动作技能(一项连贯性操作,表现出动作的流动性、精确性和时间性)E态度(爱好 责任等)。

10.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简答

1.课程的表现形式A.静: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B.动:理想课程、理解课程、正式课程、运行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计划 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个年级的而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制定课程计划原则:①整体性②基础性③开放性

课程标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比较:A.知识本位: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

       B.儿童本位: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兴趣和需要。

       A.学科课程:是指总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B.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A.分科课程:分门别类的设置的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又叫综合学科课程。

2、课程目标

形势取向:①普遍性目标②行为性目标③生成性目标④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A.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B.处理好垂直组织(连续性和顺序性)与水平组织(整合性)的关系。C.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D.处理好直线式和螺旋式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进步和现代局限。

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行为的具体描述,如获得某种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产生特定的态度和情感,认同某些价值观念等。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区别:①指挥作用不同(总目标,分段目标)②灵活性不同(强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

三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①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目标层次,两维之交合)②内容点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步骤①确定教学目标层次②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教学目标③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④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畴。

结构 A理论基础B教学目标C教学程序D运用策略E评价体系。

特点 A整体性B中介性C相对性D可操作性E效益性

①自主探究教学模: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4个主要基本意义:A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B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为基本特点;C强调学生自主建构D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A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B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自主探究教学的3种水平:A有结构的探究;B指导型探究;C自由探究。

.研究性教学模式A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B选题立题阶段;(研究对象是否有价值 是否能研究这个课题)C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主要问题 意义);D实施阶段;E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F展示成果阶段;G总结反思阶段。

5、教学方法

主要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活法(复习性谈话,启发性总结性,研究性,注意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总结工作),讨论法(班级讨论,小组讨论),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三类型: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复习性),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

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室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的组合形式。

①个别教学: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特点:学生所学知识不同,规模小,年龄差距大。

②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 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室根据教学设计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基本特征: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和学习年限统一。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弊端: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意义:辅导从学生的需要开始,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因材施教,培优助差,区别对待,促进全面提高。发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时补救改进。

③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纪编在一个班,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换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注意:正确处理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

7、教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评价有新进展:第一代评价理论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第二代评价(泰勒为代表的描述时期)第三代评价为发端于1957年以后教育改革,特点是:不限于描述,而且做出价值判断。

分类:①诊断性评价

教学前进行 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一遍安排。其结果一般只是供教师做安排教学的参考,不记作学生的成绩;也可以作为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的资料,与学习后的结果相比较,作为确定教学效果的依据。

②形成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实施 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考,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测验分数一般不计入成绩册,也不评定学生的名次。

③总结性评价 一项教学活动或一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 一般次数很少,多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如期中、期末考试等,其成绩计入成绩单,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级、留级和就业的依据。

 

名词解释:

1、课程: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

2、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个年级的而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3、课程目标:把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不同的权重针对培养目标组织起来所形成的整体。

4、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5、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进步和现代局限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行为的具体描述,如获得某种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产生特定的态度和情感,认同某些价值观念等。

7、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畴。

8、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总称。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室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的组合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

9、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