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推送】中国系列电影取经好莱坞(四):《西游记》VS《魔戒》+《霍比特人》

标签:
娱乐 |
【独家推送】中国系列电影取经好莱坞(四):《西游记》VS《魔戒》+《霍比特人》
取长
▲改编秘笈:取之精华 “战”无不胜
从神话到宗教,从人性到历史,从诗歌到语言,包罗万象的《魔戒》可谓前无古人的一座丰碑,它的诞生杂糅了北欧、凯尔特和古英国神话之精髓,融入了圣经的天主教义以及当时一战背景下的工业之火。为了将小说中描述的那片瑰丽磅礴的中土世界最大程度还原并展现于大银幕上,导演彼得·杰克逊花了近五年时间作前期筹备,与当时新线的总裁沙耶一起力排众议,决定以同原著相仿的三部曲式系列电影上映。如此形态,不光使电影能够在充分的时间里展现故事所有的精华与亮点,更能够发展并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品牌效应。因为《魔戒》的空前成功,遂而成为后来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惯有模式。
身为原著的铁杆脑残粉,彼得·杰克逊前前后后阅读了16遍《魔戒》,他太清楚每个人物的独白,每场戏份的详略、每次战斗的精髓,无论是《护戒使者》中的摩瑞亚岩窟、还是《双塔奇兵》里的圣盔谷战役、亦或是《王者归来》内的白城保卫战,彼得·杰克逊都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以最精彩的讲述方式去描写了一场场空前激荡的人魔纷争,虽然偶有删改,却更好地服务了影片本身。他对于《魔戒》的还原,达到了一种文字与画面交相辉映的境界,可谓前无古人,至今也尚无来者,就连十年之后重启的《魔戒》前传《霍比特人》也远远落于其后。从他的经验里不难看出魔幻文学改编系列电影的要诀:雄奇的设定与透彻的钻研,二者缺一不可。
▶本土借鉴:剥离糟粕 “险”中求胜
想要打造本土的魔幻系列电影,品牌依旧是关键,《西游记》作为全体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度广、情节度高,文能以经化戾,武可降妖除魔,所以这部传奇一直是改编电影的重中之选。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出世之前,已有太多以《西游记》为蓝本的大银幕作品,足迹遍布亚洲。而作为最为根红苗正的本土大制作,《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意图创造出中国魔幻史诗的先河,选取了《西游记》开篇最为喧闹有趣的章节,大段人神妖魔的系统性冲突,大面积光怪陆离的华丽打斗,按理说应该有不少颇为精彩的看点,而纵观整部电影,的确做到了吴承恩想要描绘的鸡飞狗跳沸反盈天,可仅仅是场面上的旗鼓相当,原著更深层面的建筑内涵,电影则是基本不曾挖掘。《西游记》表面的魑魅魍魉,看似不关乎于人间,但世人皆知,戏说奇幻荒唐事,实则是描摹当朝见闻。而到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里面,基本成了无前因无后果的一通混战,文字里的借古讽今,各个形象塑造的内涵底蕴,现在统统不见了踪影。为了加强些许的起承转合,电影编剧除了将牛魔王设计成意图攻取天庭的反派大BOSS,还硬加了一段原著中根本未曾提及的“狐猴恋”,这一齐天大圣本不应有的“软肋”这让绝大多数读者感到荒唐并难以接受,可谓改编中的一大败笔。
其实,在已立项的《西游记》续篇中所要做的,不外乎两条:一是更精确地还原小说中的人物精髓,二是将字里行间惊心动魄的神魔冲突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理性表达,不是仅仅通过所谓神仙们兢兢业业辛辛苦苦镇守四方,摆平一小撮人挑起的矛盾,将博爱传递给大地的说教方式来讲述故事,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孙悟空一行的“护僧团队”在探险路上经历的波谲云诡、遭遇的艰难险阻,这其实也是《西游记》作为魔幻改编电影的通关秘笈。
▲视效秘笈:厚积薄发 大气磅礴
《魔戒》的空前成功,视效居功至伟,从其囊括2004年奥斯卡所有技术性奖项便可推知一二,事实上,彼得·杰克逊沿袭着托尔金的构想创造了一个无数人梦中的中土世界,展现了一次电影工业的伟大革新。在拍摄初期,影片的美术部门每天至少要给杰克逊过目200张故事板草图,后期制作时,那些特效场面几乎每个镜头就需要近300个复杂图层,而三部曲中特效镜头高达3420个;《魔戒》后名声大振的Weta工作室为整部电影创造了58个大型缩比模型,展现了影片中让人惊叹的或梦幻唯美或波澜壮阔的几大城邦,而为了不同距离、角度的镜头,剧组实景搭建了超过100个局部场景;至于万人级别的战争场景、炮火连天建筑倾塌等各种运动环境、狰狞巨形的飞禽走兽……都是靠着MASSIVE与Weta等相关建模人员神乎其神的手上功夫。即便如今观看,有些场景能够看出比较明显的CG过度渲染痕迹,却因为影像背后那些充沛的情感,形成了《魔戒》系列真正的视觉魔力,营造出只属于影片本身拥有的奇伟效果。
▶本土借鉴:适度学习 因地制宜
为了突出并渲染影片的核心卖点——特效,《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将世界观设定成了神魔人三界,加上特邀的好莱坞制作团队,俨然一派西方奇幻英雄电影的风格,整体视觉风格的洋泾浜直接效仿《魔戒》,高居天庭的“土豪金”神殿如同精灵仙境,少了秀美玲珑多了霸气侧漏;仙界大佬们金盔银甲,言谈间拿捏着十足的贵族腔调;火焰山酷似《魔戒》中万恶之源索隆的老巢魔都,阴森可怖、岩浆四溢,就连怪兽也形似索隆的黑暗爪牙半兽人,个个面目可憎,举止猥琐……从化妆以及造型中,看得出《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确实下了一番苦工,不再凭借洗剪吹杀马特来糊弄观众,在场景布局上,剧组同样也花了不少心思,然而实际效果却没有其想象中那般巧夺天工,撇开特效技术的差距不提,终究是太过浓郁的西方元素令这部东方神话褪去了不少应有的光彩,很多地方显出了强烈的违和感。魔幻在西方备受推崇与其自古以来的文化信仰密切相关,而怎样诠释出一番东方特有的人文底蕴,还是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在自身的历史中挖掘。另外,《魔戒》在运镜和手法富有煽动性,更为感人,其实是以某种方式强化了人类本身大无畏精神,将正义与勇敢的士气贯注到画面中,这些都是《西游记》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取景秘笈:踏破青山人未老
洛丝萝林的幽静森林,刚铎王国的气势如虹,末日山脉的阴暗恐怖……出生于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将《魔戒》中的层层幻境以故乡的山水为背景,用超然的壮美与恢弘的表现力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土世界的苍茫神秘与当地风景的清新纯美丽相互交织,令人倍加难以忘怀。有人曾经谐趣《魔戒》不愧为最好的新西兰观光片,而在《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直接以电影为新西兰航空打起了广告,更为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产业性的双赢,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榜样力量。
▶本土借鉴:风景这边独好
《西游记》的主体在于“游”,在于冒险,所以,其系列的未来肯定不能再龟缩于摄影棚,而与我国大好河山相结合的外景实拍便是提高工艺的一项最好道路。无论是幽深的密林还是荒芜的戈壁,亦或是辽远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地大物博的中国疆土应有尽有,在《西游记》的电影中可以肆意展现。张家界、香格里拉、大理、丽江等等都是得益于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如同新西兰之于《魔戒》,中国的自然风光与《西游记》更能相得益彰,倘使有一些真实取景,不仅能让《西游记》成为促进我国旅游发展的一方基石,更能将电影的画面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补短
▶避免节奏隐患 加剧故事冲击
时隔十数年,尽管《魔戒》风采依然,却已难掩技术上的固有瑕疵,当然,科技总在不断进步,彼得在《魔戒》前传《霍比特人》中已经用上了让人瞠目结舌的48帧技术,将人们对于视觉的追求带向了新纪元,却又不期然地暴露了他在节奏设置、架空改编上的短板,电影由头到尾略显寡淡,缺少必要的冲击与高潮,这些都是《西游记》在系列的创作道路上可以不断创新与改善的。其实,就必要的包袱而言,吴承恩在小说中已详尽抖出,但作为已烂熟故事的观众们而言,如何让老树开出新花,让剧情设置更有悬念,更富张力,无疑是电影拍摄的重中之重。
●系列未来:
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成功跨越10亿大关后,《西游记》之后续篇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据悉,该系列的下一部《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已经正式立项,怎样“打”便成了影片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想要“打”得好看,一是靠剧本,二是要特效。在如果能在《大闹天宫》壮阔的基础上多添些内涵与情怀,在玄幻的背景下加强更为丰富的情节与冲突,势必会令影片本身多些气韵,也能将电影《西游记》这个品牌继续成功地运作下去。
友情提示:更多精彩内容请见《中国银幕》2014年第4期
新浪官方微博:@中国银幕
订阅信息: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82-182
订阅热线:010-88320211
扫一扫 关注中国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