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歌可泣的《沂蒙》

(2012-08-21 16:08:11)
标签:

蒙山

八路军

沂蒙颂

鬼子

文化

分类: 边走边看

可歌可泣的《沂蒙》
特别鸣谢: 大唐飞花博乐将本文推荐到草根名博首页!
                                  可歌可泣的《沂蒙》


  遗憾的说,我没有到过沂蒙,但当我刚刚会识字的时候,沂蒙这两个字,就随着小学课本,走进了我的心里。数十年过去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沂蒙颂》的电影,仿佛还历历在目。一支情真意切的沂蒙颂曲,还时常会让我情不自禁的哼上一段:“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实话说,我已很长时间没有这么痴迷的观看电视连续剧了,在我眼里,那些动辄数十上百集的连续剧,都是些肥皂泡,是懒婆娘的裹脚布。除非是百无聊赖,我一般是不会去看的。可近段时间,我却为一部连续剧《沂蒙》所牵跘,有一种不能不看的冲动。
  《沂蒙》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老百姓,协助八路军将士打鬼子的故事。马牧池庄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这里的乡亲们把八路军将士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乡亲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去救治、保护、转移八路军的伤员。又想方设法去保护、运送八路军的军粮。乡亲们天天吃糠咽菜,即便是在口粮被鬼子抢光,自己受冻挨饿的情况下,谁也不去动用八路军的一粒粮食。在八路军被围困,粮食紧缺的关口,乡亲们忍受着饥渴,肩扛着粮食,躲避着鬼子的扫荡,翻山越岭,将军粮一粒不少的送到八路军将士的手中……
  在鬼子又一次扫荡和掠夺中,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枪口,面对敌人的威逼和毒打,乡亲们咬紧牙关,没有一个人贪生怕死,而说出八路军藏粮食和军火的地方。老村长在鬼子惨无人道的折磨下,强忍悲愤和剧痛,巧妙设计,将鬼子和汉奸一帮人马全部毒死,老村长夫妇也双双与敌人同归于尽。老村长夫妇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让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热泪。啊,这就是咱中国人啊!这就是咱宁死不屈的中国人哪!
  看《沂蒙》,让我对沂蒙人的一种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
  《沂蒙》剧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反映的是老区人民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为抗日将士所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从陪妻子在网络上看过一集《沂蒙》之后,就深深勾住了我的心。沂蒙人民在贫穷困苦的条件下,不遗余力的为抗日做贡献的奉献精神,让我为之赞叹。沂蒙人民面对敌人的淫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饶的精神,让我为之击掌。
  《沂蒙》剧的场景也不算宏大,几座大山,几间破旧的石板茅草房,一群憨厚的山里汉子和一群土里土气的村妇。但《沂蒙》剧的底蕴足,通过于宝珍,李月,李阳,老村长等等,这一个个沂蒙人的朴实无华的音容笑貌,使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勤劳、善良、勇敢的普通中国人的形象跃然荧屏之上!从这一群憨厚的山里汉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敢于战天斗地的气魄;从这一群土里土气的村妇身上,我们领悟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
  窃以为,在枕头加拳头的当下,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沂蒙》,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好在它真实,它将一段中国人在艰难岁月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历史展示给我们看,对时下一些已“朱门酒肉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警示。它将一种在逆境中,不怕流血牺牲,敢于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示给我们看,对时下一些已“侍儿扶起娇无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灵魂上的触动……
  啊,《沂蒙》,《沂蒙》,可歌可泣的《沂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