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不教,父之过
有这样一对夫妻,男的叫大明,女的人称明嫂。夫妻俩人开了一家手机店,由于思路活络,生意做得不错,也积攒了不少钱,买了房,买了车。
大明夫妻俩有个独生儿子,名叫小伟。小伟小时候也算活泼可爱,聪明好学。后来,大明夫妻俩下海做生意了,就没时间管教小伟了。只要父母能大把给钱,小伟还愁啥呢?小伟乐得自由自在。
上小学时,小伟就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空就往网吧里钻。渐渐的,迟到、早退就成了家常便饭。班主任老师也多次联系大明夫妻俩,跟他们沟通,要他们配合学校好好教育孩子。大明夫妻俩却不以为然,都认为,孩子爱玩是天性,玩也算一种学习哩。他们说,小伟打小就聪明,玩一玩游戏没什么,等到上中学了,赶一赶,学习成绩自然会上去。
就这样,小伟在吃喝玩乐中,混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了,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更要命的是,小伟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见同学有什么好看、好玩的东西,就想方设法的窃为己有。班主任多次跟大明夫妻俩通报,他们不但不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也没有过多的指责小伟,还背后洋洋得意地夸奖儿子说:“咱儿子真聪明,打小就不做亏本生意,长大了一定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手。”
后来,小伟旷课,偷盗的行为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学校在通报大明夫妻俩无果的情况下,对小伟作了纪律处分。小伟干脆破罐子破摔,懒得去学校了。
辍学在家的小伟越发没有了管束,成天跟一帮社会闲人混在了一起。喝酒、打牌、跳舞、上网吧,还经常将一些同样是没有正经事做,成天东游西荡的女孩子带到家里乱宿乱淫。此时的小伟才刚满18岁呀,大明夫妻俩对小伟的丑恶行径,不但不指责,还嬉笑着夸奖他:“咱儿子有能力,本事大着哩。”
为追求奢华的生活和享乐,为满足女友的花钱奢求,小伟再也不满足父母能给自己的“小钱”,他和几个哥们商议着要去挣大钱。终于,他们经过密谋,深夜撬开了一家商行,将商行的保险柜洗劫一空。不过,终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小伟和他的同伙自以为干得漂亮,但从发案还不到48小时,就被公安干警侦破了。
小伟终因偷盗数额较大,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目送载着儿子的囚车远去,大明夫妻俩都泪流满面,他们都顿足捶胸的大喊:“儿子,是我们害了你啊!”其声,悲且悲哀。只可惜,这悲,这悔恨,来得太晚了一些。
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简单的六个字,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人父母,生养了孩子,不但有养育的义务,也有培养他们成人的责任。虽然说,学校也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其言行也会成为孩子的风向标。
说到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大家都会捧腹大笑。说到不差钱的人,唐太宗应该可以算一个吧?唐太宗平定天下,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后来又经过一番打拼,终使大唐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照理说,已经拥有了天下,皇帝老儿和他的子孙们就该好好享乐一番了,可唐太宗没有。他不但要求自己和下人厉行节约,还十分重视对太子们的教育。唐太宗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经常邀请众臣,一起研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问题。还命魏征等人,编纂了《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一书,并亲自作序。之后,唐太宗命诸位太子人手一册,反复诵读,牢记于心。
唐太宗不但要求太子们,从书本上牢记前车之鉴,还时常因势利导,太子吃饭时,他便问饭从何来?叮嘱太子们不要忘记农民耕作的劳累之苦。一次,唐太宗同诸位太子在湖上划船游玩,高兴之余,他不失时机的跟太子们讲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告诫他们要为百姓多做好事……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有人说,孩子可以不成材,但一定要成人,这个人,指的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诚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过了,不差钱了,但对孩子的本质教育却是金钱不能代替的。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以身作则,从点滴实事抓起,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相反,让孩子从小就追求奢侈,追求享乐,不知廉耻为何物,最终会难逃由奢由腐败而堕落成为历史罪人的结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