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牛要不要上税
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吃饭,睡觉……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双方为表达为什么交流的特指语言恐怕不及一半,大部分语言都属于“吹牛”的范畴。就好比我们上饭店,点了一盘回锅肉或者一盘青椒肉丝的菜,肉片,肉丝是少量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配菜和作料。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言自然丰富多彩。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吹牛。(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不算吹牛。其实,楚牛以为,高明的教师授课也是可以在吹牛中完成的,寓教于乐嘛)北方人把吹牛叫侃大山,重庆人叫摆龙门阵,国人能摆善侃,除了一个乐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吹牛不用上税。
前些日,楚牛遇到一位老师,老师对楚牛说:“不要总写那些豆腐块了,你可以写得长一些,比如中篇什么的。”楚牛自感惭愧。
楚牛没有水平写出长的作品,大概是脑壳不太灵光,拿起厚厚的书就发晕。分时分段的读,往往是书读完了,前后的故事、章节,人物的姓名、命运都在脑壳里被楚牛搅成了一盆浆糊。(楚牛打心眼里佩服大作家们,一本书可以浓缩数十、数百载的历史,数十、数百个人物,个个描绘得生龙活虎,却不见张冠李戴的,比如《水浒》)
所以,楚牛只能读一读那些短章短文,坐那儿,一杯茶,一支烟的功夫也就完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三两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样能给人于启迪。
楚牛读书,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阅读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折,读到6300多字后,还不知所云,而后面还有万余字哩。于是朱元璋把茹太素叫去,盘问了几句后,命人打了他一顿。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茹太素的奏折读给自己听,读到15000多字后,才知道茹太素要讲的事情。而实际上写这些内容,仅用500字足矣。因此,朱元璋感叹到:“吁,难哉!”
与茹太素相比,现在的一些作者就幸运多了,毕竟只有朱元璋才有那么大的权利随便揍人一顿。楚牛发现身边的一些朋友,在网上下载了很多武侠、言情、玄幻方面的书籍,并用手机读得昏天暗地。楚牛问及书中写的什么?却都不知所云。那些书籍动辄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楚牛瞧着心里就发憷,不敢阅读。
有人爱吹牛亦有人喜欢听吹牛,有人爱作长文章亦有人喜欢看长文章,无非是图个消遣图个乐字而已。而有人喜欢作长文章大概跟喜欢吹大牛一样,是不用上税的。楚牛却以为,逃避几个税钱事小,浪费了读者的时间才是事大。人们都痛恨假广告,形容虚假广告是谋财(推销伪劣商品以赚钱)害命(卖假冒食品、药品),而爱作长(指水分太多,有内涵的书籍如《三国演义》、《水浒》等不在此列)文章者是否也有谋财(多赚稿费)害命(浪费他人时间)之嫌呢?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压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应该说,鲁迅先生的话,是我们作文者的一面镜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