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鲤鱼杂交和品种选育
(2009-09-25 14:39:43)分类: 品种培育 |
论鲤鱼杂交和品种选育
张建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提
本文就如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1)亲本的选择和配组;(2)亲本的纯度;(3)回交和复合杂交;(4)杂交后代的选育;(5)综合育种;(6)育种和环境;(7)育种繁育和成果推广;(8)遗传保护等。
关键词:鲤鱼,杂交育种,选择育种,育种与环境,综合育种,遗传保护
70年代后,我国在鲤鱼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80年代后在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方面又有突破性进展。作者通过长期的育种实践,特别是在荷元鲤、荷元鲤F4、荷元回交鲤和建鲤、异鲫的研究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论述于下。
一、亲本的选择和配组
按照育种目标,正确地选择杂交亲本和合理的配组,是杂交育种工作的关键。国内外比较好的鲤鱼杂交组合,无一例外的皆因亲本的选择适当、配组合理而致。前苏联用欧洲家鲤与黑龙江野鲤杂交、日本用大和鲤与镜鲤杂交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前者经选育已培育成抗寒的鲤鱼品种。我国在鲤鱼杂交种优势利用方面比较突出的三个杂交组合是丰鲤、荷元鲤和岳鲤等。
上述杂交组合有以下共同点:两亲本地理上相距较远,形态、生态、生理特点差异较大,或是家养品种与野生种杂交。作者认为在选择亲本和配组时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1)亲本应有突出的优良性状而无明显的缺点,亲本间的性状最好能互补;(2)亲本的亲缘关系、形态生态和生理上的遗传差异要大。
杂交鲤鱼,具有明显的母性遗传现象,因此,在杂交时亲本雌雄鱼的搭配,即正交或反交,也是值得注意的。
综上所述,在选择亲本和确定杂交组合之前,需要对有关亲本的形态、生态、生理特点、主要经济性状及遗传力等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尽量使杂交亲本的确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避免盲目性。
但亲本的选择和配组是否合理,最终尚需经过实践来检验。检验的方法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时与双亲和已推广的杂交组合或优良品种做生长和生产的对比试验。
为了进一步阐明正确地选择亲本和合理配组的重要性,现就荷元鲤杂交组合的情况举例说明。荷元鲤的母本是江西婺源的荷包红鲤,父本是云南元江的元江鲤。由于杂交组合的两亲本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生态类型、形态构造及其性状的差异较大,杂交的子代有显著的杂种优势,既有父本成长快、个体大、生活力强和体色为青灰色的优点,又有母本头小、背高、早期生长快、性温顺的长处。荷包红鲤和元江鲤,不仅是杂交育种的好亲本,而且是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二、亲本的纯度
任何一个好的杂交组织,欲保持其杂种优势,必须使用纯种的亲本。我们用荷包红鲤和元江鲤纯系亲本杂交获得了体型、体色一致的杂种荷元鲤,体长、体重平均数的离散度较小。不重视严格选择亲本的话,杂种往往在体型、体色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生长速度远不及前者,体长、体重平均数的离散度大。
有的单位引进某一杂交组合的鲤鱼亲本,用其所生产的杂交鲤一代变异较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亲本本来就非纯种;(2)引进的亲本虽是纯种,但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混杂。
纯系亲本的杂交,双亲具有稳定的遗传基因型,后代呈现规律性变化,便于进行分析和预见选择的效果,有利于缩短选育年限。反之,亲本是杂合型,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程度大,给遗传学分析带来许多困难,使选育年限加长。
为了获得纯种的亲本,应该建立品种纯系档案,严防品种混杂,坚持不懈地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有条件的应通过近交、选择和品种测验,建立若于亲本的纯系。
三、回交和复合杂交
回交是鱼类育种的方法之一。前苏联尼夫昌斯基鲤就是用乌克兰鲤和罗普莎鲤杂交,然后与乌克兰鲤回交选育而成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荷元鲤的杂种优势和进行某些遗传学方面的分析,作者将荷元鲤与双亲回交,所得回交鱼体型皆倾向回交亲本,生长速度都较荷元鲤有所提高。其中与元江雌鲤回交,生长速度较荷元鲤快11.0-26.8%,产量较荷元鲤提高18.8-26.8%。
日本铃木亮等(1980)做过的鲤鱼三杂交和复合杂交试验,以及我国的三杂交鲤等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回交和复合杂交所采用的品种要认真选择,要考虑到尽可能地使回交和复合杂交后代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和性状。如果复合杂交的目的是最终选育的新品种,那么,对杂交种和复合杂交亲本的要求则更应严格。
四、杂交后代的选育
育种工作者必须在了解鲤鱼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从育种的目标和亲本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繁殖、选育方案。可以通过杂种自繁、回交等多种途径,对其后代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经济性状为目标进行持续有效地选择。
鲤鱼品种选育的方法有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两种。
鲤鱼及其杂种各世代都有很高的繁殖力。同时它们又是生活在水中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因此,对鲤鱼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较为简便。家系选育是对亲本选择之后,配对交配,然后单独饲养,同亲本的后代同胞交配,择优选择,这种方法要求严格,占鱼池较多,但选育速度快。作者在荷包红鲤的选育中,采取对亲本严格选择,通过自交、互交以及检验等措施后配对交配,然后各家系逐代同胞交配和选择,只经过三代,基本上建立了荷包红鲤纯系亲本,这比群体选育速度要快得多。
五、综合育种
作者在建鲤的选育过程中,吸取了荷包红鲤家系选育以及鲤鱼杂交的经验,进而设计并采用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和雌核发育等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传统的育种技术是基础,但必须创新和发展。所谓鱼类育种新技术,也经过了较长期的探索,同样必须创新和向实用发展。建鲤的育成为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的结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并开创了综合育种技术的新阶段。
六、育种与环境
鲤鱼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除受基因控制外,外界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影响,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影响。杂种后代的优良性状,只有在适当的饲养条件下,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才有利于进行有效的选择。
选育鲤鱼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养殖方式,饲养管理制度进行。例如:夏花的分塘、冬片或春片的出塘、后备亲鱼的选择以及亲鱼繁殖前的选配等,都是结合生产进行选择的好机会。选留的亲鱼,还可以通过后代性状的表现,进一步核选和淘汰。鱼种阶段,着重选留生长速度快的鱼继续饲养。成鱼阶段,则着重于体型、体色、体质以及其它综合性状进行选择。
七、良种繁育和成果推广
繁育和推广鱼类良种是鱼类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养殖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新的杂交组合试验成功或新的优良品种选育出来以后,只有在健全的良种繁育体制和有效的良种繁育技术的保证下,才能迅速地得以推广,在生产利用的过程中才得以持续地保持良种的特性。我国近年开始重视良种的生产管理和推广,已建立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尚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些制度有待完善,科研的选题、成果的评价、鉴定、管理和应用上也有不少问题。科研与生产、推广之间的脱节现象还相当严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以及科研在良种繁育和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与地位还有待加强。
八、遗传保护
在我国通常比较重视遗传改良,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性,获得新的高产优质品种,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本文所述的鲤鱼杂交和品种选育,即属于遗传改良。遗传改良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利益。并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但是遗传改良也常常会改变生物资源的天然状态,损害遗传资源的多态性。不当的杂交,盲目的引种,没有明确目的生物技术试验等,都已经并可以进一步造成遗传污染,损害我国宝贵的鱼类地方品种、野生种资源以及人工育成的优良品种。
水产业在已经取得一些遗传改良成果的同时,种质资源、生物遗传多样性受到损坏的现象已经出现。有预见地研究一些有效的遗传保护和遗传改良的方法、措施,特别是找出协调好两者关系的技术方法,将是十分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
原载:张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