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如何杂交

分类: 品种培育 |
1、作用:
系统维持:
如果需要维持原样,那么就通过“自交”。
如果要“改鱼”,那就需要“杂交”。“改鱼”往往是引入同系统中的“外血”精华部分,让子代胜于亲代的一种方法。例如:自己的红鱼是大背,但颜色不行,那么找颜色OK的红鱼参与,这个是改鱼。
做新品种:
引入异系统中的精华部分,使子代具有2个以上系统的特征。例如:自己的蛇王,想把马赛克加进来,那么这个是异系统杂交。
2、准备工作
杂交的前提,一定是需要稳定的亲鱼,亲鱼必须来自两个很稳定的系统,保证你在这个过程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意外。。。无论是被“改”的对象,还是即将加入的对象,都应该具有良好的血统。
需要注意的是:
从原系统中选出了种鱼,其它的鱼就不需要了么?
不行,后续的过程还需要其它鱼的帮忙,所以不要停止原系统的繁殖和延续。。。
三、过程
从两个系统中选择亲鱼,自己的鱼选公鱼,其它系统选母鱼。
P表示父母,A表示自己的系统(原系统),B表示引进的系统
交配后的仔鱼为F1(第一代)。
这时出项两种情况:
情况1:F1除了表现原系统的特征,引进系统的特征也表现出来了,那么这个说明引进的特征是显性基因,已经表现出来,但是这个F1往往并不稳定,还需要继续固化,直到F1的子代不出现其它不需要的特征。
情况2:F1不表现引进系统的特征,那么这个就说明引进的特征是隐性基因,操作步骤要多于情况1。
情况1的说明:
取F1代的公鱼,与原系统的母鱼交配(原系统的母鱼包括:父系的同窝母鱼、如果母鱼年龄比较大,则选父代与其同窝母鱼的子代,这个时候就需要原系统的鱼了。。。)
为什么这么做?
答:维持原系统的特征,固化F1的原系统特征,无论怎么改都不能脱离原系统的框架。。。。这个步骤可能需要几次,直到子代同胎自交不出现因引入系统带来的“意外”特征为止。
同样的方法,如果引入特征不明显,还需要引入母系的母鱼继续强化这个特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只是个理论,需要在实际的情况中来论证。。。。
情况2的说明:
F1没有出现引入的特征,那么这就说明是隐性特征。
将F1自交,得F2(第二代)。
F2是判断引入特征的关键,如果这一代仔鱼有25%的鱼出现了引入特征,就说明了所引入的特征是隐性基因。
那么取得了F2的25%个体,并非就完成了任务,和情况1一样,还需要固化基因的过程。
http://www.guppychina.com/images/Beijing2008/attachimg.gif绿色部分:
在F2中选出与原系统最为相似并带有引入特征的公鱼(即那25%的仔鱼)与原系统母鱼交配(原系统母鱼,此时父系的母鱼年龄已经很大了,要选择原系统繁殖的子代),固化原系统特征。
得F3,但F3不表现引入特征(隐性基因只有从父母双方同时获得才能表现出来。F2公鱼有,原系统母鱼没有,则F3将不表现引入特征)F3自交,得F4,F4同F2一样,将有25%的子代表现出来。。。。
25%的F4是否稳定,要通过自交来判断,如果不能稳定,则要循环上面的步骤。。。。
蓝色部分:
与绿色部分在公母鱼的选择方向相反,用蓝色部分来辅助,也许你会更快的速度得到你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