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济附小“以习促效,分层作业”课题研究方案

(2009-12-11 13:35:35)
标签:

认知交流

协作学习

学习力

杂谈

分类: 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一)传统作业分析

    1.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秀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同济附小教情、学情。

    我校课堂教学坚持一个朴素的想法,讲求实效,让学生主动发展。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上都要让学生掌握在该年龄段应知与应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追求教学实效。实效就是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即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对于教学方式,我们重视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关注深层的参与度,我们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同时,也不拒绝“接受式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根本,向优化教学目标、向内化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质量,进一步构建智慧课堂。

    根据以上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堂完成作业,我们提出了进行《以习促效,分层作业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    课题的界定

(1)以习促效

    “三时段”联动,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三时段”联动,指课前、课中和课后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前预习通常要求学生阅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录独到的见解,查阅有关资料。课中自学,精选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课后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相关的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三时段的自学,暴露问题后,着重帮助解决疑难点,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2)分层作业

    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就数学科特点分层次要求。数学每课从基础题、拓展题、思考题三个层次对学生分层要求。加强作业设计把关,由各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统一把关,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多样性,达到少而精。

2、 理论依据

1、《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2、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

3、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素质要求所必然的趋势。

三、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学习,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当堂完成作业,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水平。

2.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同济附小数学作业分层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

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作业分层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数学作业分层后反应。

3.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实施数学作业分层措施后的成果。

五、作业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校长  汪蓓  负责全面工作。

副组长:副校长  徐皓  拟订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的实施方案和课题的实验总结成文工作。

教导主任:周永梅    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学生分层、课堂作业设计、寻求作业分层的策略。

成  员:数学教眼研组长刘霓   高杏  李晶  石晓婷  张蓓,负责课堂作业设计、寻求作业分层的策略,学生个案分析。

六、研究对象

同济附小三、五年级,九个教学班。

七、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09.3.—2009.6.)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学习洋思、杜朗口经验。

2、  实践探究阶段:(2009.9.—2010.6.)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10.9.—2011.7.)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