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卫名作《马拉之死》背景及细部分析

(2005-10-03 02:02:14)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一直认为大卫最出色的作品是《马拉之死》,虽然他的两幅巨作《拿破仑一世加冕》人物繁多,气势恢宏,但这只是新古典主义程式化的及至罢了。相比之下,色彩单纯,构图简单的《马拉之死》却更有英雄般的立体感,包含愤怒与激情,面对原作,心情澎湃,个人认为其艺术成就已超越当时的新古典派,更比肩于德拉克罗瓦等人的浪漫派之列。
 
    原本不知道这幅画就在兰斯的 Beaux arts博物馆,Luc只是赶上周末免费,晒着午后阳光随意参观,却不想在二楼第三个展厅发现了Jacque louis David(雅克.路易.大卫)的这幅代表作。 最早知道此画,还是从高中历史课本,讲述到法国大革命和雅戈宾派时引用了这幅作品做插图。 基本所有的西方绘画书籍,只要介绍到新古典主义和大卫,都会提到《马拉之死》,而历史书籍一谈到法国大革命,又会从重大历史事件的角度,重演这英雄牺牲的场景,由此可见,《马拉之死》这幅油画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和艺术性,其知名度不可不高。
 Jean paul Marat(让.保罗.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经工作人员允许,Luc可以凑近画面,仔细观察细部并拍照。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首先画中的马拉被刺的伤口处于右肩锁骨下,并不是常说的颈动脉;其次,左手中的信件有几个字模糊,无法清晰读出全意; 最后,右下方木板上的提名完全不是图册中的“A marat ,David”寥寥三字,而是“N'ayant pu me corrompre, ils m'ont assassiné”(因为不能收买我,所以他们把我暗杀!)。 这个差别之大,不知何故,左边的铭牌上赫然写着“jacques louis David(et atellier)《La Mort de Marat》 1793, Don Paul David 1879>”.资料如此翔实,不由得我不乏感慨,亲身感受着来自画面本身和其背景题材的双重冲击。
 
  Beaux arts博物馆并不大,Luc一个下午就都欣赏过了,除了《马拉之死》,还有其他几幅作品让自己喜欢:Renoir(雷诺阿)的《阅读》,Sima(西玛)的几幅肖像画,还有两位并不十分出名画家的作品,《少女》和《纯真》;好在博物馆离家不远,如有空闲,时常能来赏玩。
 
 
2005年10月2日于兰斯大教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