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郭枫

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主要内容,是五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其中二级主题包括“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水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物质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常见物质,同时水是非常典型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结构简单。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将水作为素材中的核心物质开展教学。早期哲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猜想基于宏观世界的现象,分子原子等抽象概念的建立基于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站在前人的肩膀寻找证据。
二、学情分析
在物理“内能”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对分子、原子等名词不陌生,但是对概念本身的内涵还比较模糊,只是笼统地感觉这些都是“微粒”。学生经历过从宏观现象推理分子特征的过程,知道分子具有“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但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复述物理课所学内容,对于陌生情境,主动从微观视角分析问题的意识很薄弱。
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进行解决。
三、学生学习目标
(1)
(2)
四、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多媒体、师生合作、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等。
五、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3—5分钟) 【活动一】播放水的神奇之旅 提问:动画播放谁的故事? 关于水你知道那些知识?
引入课题 展示目标 |
观看 回答
学生齐读目标 |
观看视频,引发对水知识的梳理,激发对未知问题求知欲。
引出课题。 |
二.自主初探、合作释疑(15—25分钟) 一、氢气 引入:认识水的组成是由氢气燃烧开始的,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活动二】视频水的组成的疑问。
【活动三】初步认识氢气
【活动四】收集问题、解决问题三
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
氢气 + 氧气
提示:根据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推)
引入:还可用哪些方法证明水的组成? 拉瓦锡通过水的电解真正确定了水的组成。现在仿照他的实验证明水的组成 介绍装置:展示教材装置
强调电源,操作方法。 【活动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再次证明水的组成 点拨正负极气体的成分, 收集问题,解决疑难问题 演示强调检验方法。 正极:在液面下把试管插紧塞子,取出液面,正放在烧杯中,取下塞子,插入带火星或者燃着的木条。 负极:在液面下取出试管,保持管口竖直向下,慢移到酒精灯火焰上方,稍稍向上倾斜试管。 师生共同分析水的电解实验,证明水的组成
水
提示: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活动六】 微观分析水的电解过程 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
倾听
观察视频,了解水组成的探究史
完成学案活动一。 汇报答案,疑难点
观察实验
学会验纯方法 根据表达式 分析水的组成
倾听
了解新旧装置的优缺点
分组实验 完成学案活动二
汇报答案、疑难点
按要求检验 正负极气体 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分析
倾听
通过给定水分子、氢氧原子的质量,推测水的组成以及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
|
体验科学家探究世界的艰辛过程。认识氢气燃烧是研究水组成的开始,引入氢气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表达能力。
了解氢气的验纯 知道氢气燃烧生成水。
了解根据反应物推测生成物组成的方法,陪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对教材装置改进,让学生知道不拘泥于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反应物组成的方法。实验中培养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巩固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练习反馈、拓展思维(5—10分钟)
完成导学案
|
单堂练习 倾听、分析 巩固本节知识 |
通过总结性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
四、总结反思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2.查阅资料,继续了解氢气的相关知识。
|
搜集文献动手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并归纳整理知识。 |
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小”、“难”
二、电解水
结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中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
六、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