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钱 |
分类: 教育故事 |
老钱的苦逼写作人生
——一位中年教师的教育手记之一百一十
谁说写文章信手拈来,殊不知,真正一流的文章都是内心在翻腾,含着微笑完成的,用老钱的话说,生活本来就平淡无奇,想要写出创意,可谓是难上加难,然而,可能是长期养成的习惯,不写几句,又觉得非常难受,只能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到底该停滞,还是得前行。
老钱写了桃源中学的那些事,可能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缘故,难免会在想象与现实中纠结。许多好事者,他们喜欢考证,到底是不是真的。殊不知,文章本来已经说的清清楚楚,老钱不知说了多少遍,不过是小说,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一点线索,但绝不是生活的照搬。
可悲的是,许多人愣是不信,看着老钱,都会云山雾罩,不知什么时候,自己成为小说里的人物。事实上,老钱的小说,与其说是在写生活,不如说是在剖析自己的内心,希望尘世的灵魂得到洗礼,不至于浑浑噩噩一生。卢梭先生写下了《忏悔录》,当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实际上,一个人想要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为啥那么难呢?可能生活本来就得掩藏自己,哪怕是丑陋的想法,都说得冠冕堂皇。
如果不是陶校长、老刘、大海老师在后面鼓励,老钱老早搁笔不写,在一边写着一些不痛不痒,所谓的正确的废话了。老钱可能是老实巴交的糟老头,不善辞令,说起话来,从来都是光秃秃的,没少得罪人,为此,老钱太太没少批评,说再这样写下去,迟早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能是长期的写作习惯,如果文章没有一点调侃的味道,就像一道菜里没有了盐和油之后,总是那么淡而无味。亲爱的读者,《桃源中学那些事》也写了这么长时间,你也许会纳闷,怎么乱七八糟的,就像一大堆的食材乱糟糟的放在屋子里,哪怕是发出阳光的味道,可能待在屋子里久了,也会变了味,发起霉来。
许多人,看了老钱的作品,刚开始是新奇,可愈是往后读,愈是没有多少滋味,就像一个老家伙在絮絮叨叨陈述一段故事,可有没有多少曲折,只是刚刚开了头,又很快煞了尾,多多少少有些遗憾。老刘读了之后,曾经与大海老师说,老钱是不是有些犯糊涂,老是写些没有多少意思的平常琐事,大概就是个可怜的井底之蛙,水平也咋的。
老钱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到底就是凡人一枚,上有老、下有小,一顿不思考,上帝可能就会发笑,毕竟,不可能一个人吃穿不愁,在一边优哉游哉地写着脑子里酝酿已久的事。老钱写的东西都是从牙缝里挤出的时间,几乎每天,早早到校,校园里比较安静,才急急忙忙坐下来,稍微构思一件事,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人物,等到学校人声鼎沸,又得去巡视,如果被一些问题打乱,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一旦又有了闲暇,再次坐下来时,猛然发现,原先构思的段落瞬息短路,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只能另起炉灶,来个狗尾续貂,想来,实在有些对不住整日里读《桃源中学那些事》的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殊不知,我的手笨得很,明明有更好的词语,可就是想不出来,只能用其他硬邦邦的词语代替。等到再次读下来,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有哪些不对劲,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一边干着急,又没有多少办法。许多篇章不过是半成品,没有多少修改,难为读者朋友能够耐心读下去。
事实上,老钱写《桃源中学那些事》也着实花费了一些工夫,可到底是人的灵气有限,写着、写着,就没有多少意思,就像桃花源的水,生活之水一下子截流,顿时心灵深处思绪枯竭,想写出别样的风采来,都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能有人会说,老钱既然写文章痛苦,为啥不可以休憩几天,再鼓足勇气写出精彩来。
你还别说,老钱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也要求自己停止几天,看看有没有灵感从天而降。问题是,只要屁股碰到了凳子,大脑就像装不住东西一样,手指就开始动起来,等到敲击键盘之时,心底会无限的快乐。可惜的是,写出来的玩意又不咋的,往往又怅然若失,似乎不应该写出来一般。
“老钱,你又在写什么,是不是不写难受?”老刘到底是知心人,遇到老钱都会如此说。可怜的老钱,也不知怎么搞的,如果不在写,听老刘一说,说不定就会热血沸腾,又洋洋洒洒写出文章,相反,假如正在写,就会满脸狐疑,不知老刘肚子里卖的是什么药,竟然傻吧拉几地待在那里不动,害得老刘咧开嘴都不敢合拢上。
如果哪一天,我可以不写什么玩意,那该是多么幸福呀!老钱就像一个贪玩的小屁孩,老是想着,怎么样才能在写文章上偷懒,可灵魂似乎不答应,一旦写下了,就像长江之水,想要刹住,可又无能为力。许多时候,老钱本来想写豆腐块,可文章的思路就像接上了电,怎么打住,都不可能,只能稀里哗啦地写,等到能够收笔之时,已经两千多字去了。
“不要写多长,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老钱在写之前,常常告诫自己,可等到写的时候,又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从脑海里喷出,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也不知到底是在造孽,还是在书写人生。老钱没有什么多大的奢望,就是希望用文字来缓解生活的压力,似乎写的世界是那么宁静,无需担忧未来会遇到多少困境。
“老钱,你是辛苦的生活,可常常带着微笑,大概是戴着镣铐跳舞吧!”扬子老师尽管不怎么写文章,但说起话来还是那么的悦耳。事实上,写文章就像喝粥一样,看上去淡而无味,可又是必需品,否则,一天下来,人又怎么可能存在精气神呢?老钱也不知从何时起,愿意坐下来,挤出时间写点文章。
刚开始,写的时候,只是自己提出话题,再自圆其说地讲理,等到了一定的年限,觉得如此写下去,不过是小儿科般的游戏,又开始在系列文章上下功夫,当然了,写着、写着,似乎又觉得不过瘾,又在盘算着写着小说。满以为虚构故事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惜的是,写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写小说才是人间最痛苦的事,尤其是写长篇小说,多多少少需要前后连贯,而且情节有些波动。老钱哪怕咬断手指头,都觉得整个人就像闯进了荒漠,太阳刺得眼睛生疼,如果看到了一株草,就有可能浑身如吃了人参果一样,不知有多舒服呢?
老钱写《桃源中学那些事》,不像在搞创作,而是在赎罪一般,想要畅意表达,又生怕给读到的人带来痛苦,往往改了又改,每每再次读下去,又会觉得不怎么满意。不是有许多作家,他们到了晚年,可能是觉得精力跟不上,也可能要求变高的缘故,竟然要求继承者付之一炬,心底才会安详起来。亏得有些继承者没有决定写作者的意志,往往又会让一些作品面世,奇怪的是,许多面世的作品往往会瞬间成为精品,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不是有许多时候,写作者的意见与读者不尽相同,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是写作者心里疲惫,读者却在贫瘠的土地上看到了希望,想象力与灵魂深处紧密对接起来,反而容易感动。不是有一些写作者,他们眼巴巴地瞅着作品来到了人间,想要多加打扮,可又觉得精力有限,只能作罢,难怪钱钟书不理解,许多人为什么读了作品,还要关注写作者呢?
老钱带着负罪感在写着《桃源中学的那些事》,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又会怅然若失,恍然如梦,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似乎走进了迷宫,也不知何时才能在阳光下懒洋洋地生活与学习。
不管三七二十一,纠结了老半天,老钱竟然又写了这么多,不知是写作之幸,还是人生之悲,大概只能让后人评说吧!(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