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何来幸福?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误读红楼何来幸福?
可能是受《红楼梦》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干什么事儿都心气特别高,似乎不把什么都放在眼里,原来,一个人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红楼梦》里的晴雯就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头,我发现,许多读过《红楼梦》的人,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学着林黛玉,却又不知不觉成为成为林黛玉的影子,殊不知,小说中晴雯就是林黛玉的影子,当然会慢慢与世间格格不入起来。
本来,自己就是一个俗人,哪里知道,《红楼梦》的世界,却在无意中沉浸下去,喜欢像贾宝玉一样,优哉游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看上去生活快乐,可真正害苦的却是身边的亲人。亏得有人点醒,才发现,贾宝玉的生活是建立在许多人辛苦劳动的基础上的。如果失去了别人的辛苦劳动,自己就会陷入囹圄,成为人见人厌的可怜虫。
贾宝玉出家了,是不是就得到了神仙般的生活,我想,甄士隐的结局就说明了一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还是要现实一点,做一个幸福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林黛玉为什么心气特别高,就在于小姐脾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处处留心,时时留意,似乎天地间,人人都得提防,当然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成为阳光背后可怜虫。
当然了,林黛玉没有完全封闭在狭窄的圈子里,至少还会与同龄人交流,尽管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但至少可以得到诗情画意的世界。大观园因为林黛玉的存在变得别具一格,难怪许多人都特别心动,殊不知,真正的大观园就像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很容易被世俗所击破,否则,王熙凤也不会心力交瘁,搞得上上下下人仰马翻,贾探春也不会在改革之后叹息到了末世,似乎无能为力。
一个人一辈子读《红楼梦》,就像喝醉了酒一般,如果没有认清到底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否则,也不会有别名是《风月宝鉴》。秦可卿与贾瑞几乎死在同时,为什么曹雪芹会如此安排,不就是预示着,天地间,如果不能从幻想之梦中走出,就有可能在现实中走向灭亡。
许多人读着、读着,就变得自命清高起来,世俗的一些行为自然不会去做,当然了,人未必坏到哪里,只不过一个无用的好人罢了。人在江湖飘,又怎么可能没有许多荆棘丛生的路去走,如果老是像贾宝玉那样,纯粹的空想,恐怕就会陷入无厘头的苦恼之中了。人的苦恼有时是闲着、闲着,得来的,贾宝玉用薛宝钗的话说,就是富贵闲人,又有什么贵可言。人的富贵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在于自我辛勤劳动之后。
我们读《红楼梦》难免会惹上坏脾气,似乎身边的所有人都看不上眼,典型的自恋狂,殊不知,一旦陷入幻想之中,往往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自己却仍然不如意,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了。事实上,许多红学家,他们的日子过得都是衣食无忧,当然不会在意大观园生活所存在危机,如果喜欢读书的人,都不能世事洞明,不愿意人情练达,说不定就会在人世间鹤立鸡群,到处都是风言风语,又怎么可能得到平常人幸福生活呢?
普通人读《红楼梦》,如果不认清自己的生活处境,一味地好高骛远,往往会登高必跌重,人生之幸福绝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地面,才能走到哪里,都会心安理得,不会觉得怎么样的痛苦。读书人自命清高,大概就是死要面子,真正遭罪的恰恰是最亲近的人,我想,读了这么些年《红楼梦》,可能也在血液中流淌着公子哥的习气,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等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才发现,惹上了贾宝玉式的坏脾气,实在有些不应该。
普通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绝不可能捧着一本书,任凭时光飞逝,实际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不入眼的一切,却在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红楼梦》就像广寒宫,世人只能仰望,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不知不觉陷入幻想,难免会在走路时掉到悬崖底下,如果不及时回头,恐怕就会陷入困顿之中。
贾宝玉做了一个梦,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就像甄士隐梦中见到的一样,如果始终处于梦中,除非得到的是观花修竹之生活,否则,冷落到烟花巷又有什么奇怪呢?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真正能够领悟其中滋味,才能出世与入世游刃有余,不会陷入到无本之木中去。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只有把世间之事处理完美,才能走进大观园世界,享受幸福生活,得到精彩人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