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生命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育之“适中为宜”
一朵陆地之花,哪怕再怎么喜欢水,如果整日里泡在水里,恐怕也会被可怜巴巴地淹死,同样的,一个人,哪怕再怎么喜欢吃肉,如果天天吃肉,恐怕也会恶心到家。
为什么会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度作为所带来的糟糕恶果。古人就知道,道法自然,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有可能脱离正常的轨道,哪怕是好心也会办坏事。不是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悲剧吗?一切的一切都走向极端,哪怕再怎么好的想法,在名利的蛊惑下,也会走向方面。
古人崇尚中庸之道,不为别的,就是在考虑问题时,左右权衡,而不是偏激走着极端,自然能够左右逢源,走出康庄大道来。教育之伟大在于和,就是在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着伟大的智慧。如果整日里紧张兮兮,就算天资再怎么聪慧,都会为之苦恼,想要在能力上得到培养,那也不过是天方夜谭了。
为什么这么些年,孩子们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可能许多人都不能理解,我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教育部门政府思维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什么都以数字来说话,那么,在教育领域,能够体现数字的无非就是分数。一旦一个地区的教育,什么都以分数说话,教育者难免会干出急功近利之事来。
什么样的考评方式带来的必然是不同的考核过程,我们如果整日里只知道重视结果,而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产生的,就会给过度教学创造机会,真正遭罪的必然是广大学生与家长。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学习到底有多苦,而是在学习中没有尽头,老是得不到成功,看不到一丝的希望。等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想要在学习中得到理想的未来,恐怕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孩子走进校园,都是充满着希望,等到在无数次挑战中走向了失败,慢慢地丢弃了耐心,再想着重拾自信已经不再可能,学习又怎么可能保持强大的动力呢?孩子的学习就是奇怪,在长期的学习中,一旦认可了自己的角色,就等于认了命运一般,想要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在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其得到失去的自信,进而在一步步成功中赢得更多的成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一些扭曲了灵魂的教育者,他们似乎不难为一点孩子,就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不能享受到教育之快乐。殊不知,孩子的学习自信是一步步培养起来了,如果不善于保护,就有可能丢失殆尽。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在未成年的孩子看来,有时成功就像一缕阳光,让前途未卜的漫漫黑夜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孩子们为什么会害怕学习,不是学习本身到底有多可怕,而是我们在教学中过度作为人为制造了许多痛苦。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自我挑战,然而,孩子们的挑战之心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不善于保护,就有可能挫伤积极性,当然不可能带来成功。事实上,学生并不需要大人给予多少物质享受,而是在处于苦恼之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孔子认为启发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是不是过度学习呢?恐怕也不是,只有在孩子遇到学习之苦恼时,给予帮助,才能让其豁然开朗,得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与许多讨厌学习者交流,我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都会因为教育者(教师与家长)的过度作为而不再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学习多与少常常是许多教育者衡量效果的关键,我却不以为然,如果学习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可承受性,就像再好的弓弦,也会被拉断了一般。学习说到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育者简单地灌输,而不是从孩子的思维与学习内容的由浅入深出发,就有可能带来学习的囫囵吞枣,又怎么可能学出滋味呢?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点味道都没有。
幸福学习应该像品茶一样,需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来,才能在自我顿悟中找到知识体系的入口,慢慢走下去,说不定就会豁然开朗,找到知识王国的桃花源呢?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也没有胡乱一气,而是根据诗的本来特点,融汇诗之名家的特长,结合学诗之规律,让香菱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之三味来。难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习一旦开了窍,就像孙悟空懂得了菩提祖师的意图,自然能够翻出新的天地来。
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够主动拓展空间,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感觉,就会积少成多,让学习的车轮愈转愈快,又有什么痛苦可言呢?为什么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落伍者?我想与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关系,教育者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就有可能一厢情愿,当然不可能学出所以然来。
教与学之间的割裂,带来的必然是所教之内容无法在孩子心底落地生根,一方面让教学效果将为冰点,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变快乐学习为痛苦,这样的学习又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呢?
教与学实际上就是买卖的关系,教育者不善于卖,自然孩子们都不会买账,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又有什么奇怪呢?几乎每年都会有教育悲剧出现,为什么呢?不就是教育者在一边过度的布置任务,而受教育者却在一边默默承受痛苦,让学习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记忆,学校变成了考试加工厂,所有一切都是在分数的压迫下转个不停,哪怕在试卷上得再多的分数,等到一朝跳出苦海,又有谁愿意继续学习下去呢?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宁愿刷手机,接受碎片化无聊的信息,而不去思索,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原因就在于学生时代,我们的过度学习带来了无条件式的恶心感,似乎学习就像一场噩梦,不愿意接触,等待自己的必将是被时代所淘汰,不也是人生之悲哀吗?
有人说,走得过于急促,灵魂都会跟不上,同样的,学习只有舒缓有致,才能在从容中赢得成功,走向幸福,又有什么不去做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