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脑洞大开”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育之“脑洞大开”
人的大脑一旦被希望之火点燃,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历史的车轮才能幸福前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让愚昧之人得以教化,成为社会重要的份子,创造新的文明,幸福之花才能在天地之间久久绽放。
历史文明与愚昧的区别取决于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伟大的时代,常常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而不是用死板与教条来愚昧世人。在教育天地中,不是所有教育者都能让孩子们脑洞大开,显然不是文明时代所愿意看到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育者来设计,就会得到差异特别大的效果。
孩子们想要得到幸福学习生活,就得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脑洞大开,才能登上金字塔尖,看到更加美丽的人生风景。教育者到底能不能让一个个孩子脑洞大开,取决于自我修养与工匠设计,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让课堂处于挑战与合作之中,就有可能让灌输式的学习成为主流,又怎么可能得到知识学习快乐呢?
许多教育者抱怨孩子们如何的学习糟糕,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去追寻问题的根源,只是在一边徒劳地发牢骚罢了。凡是有果必有因,如果不去解构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出了问题,就算在讲台上吐沫横飞,恐怕都很难脱离尴尬之境地。学习之所以糟糕,是不是完全取决于智力,从人群的分布看,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相差无几,学习佼佼者却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学习者脑洞是否大开。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火药桶,一旦被教育者点燃,往往会迸发能量,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就在于此。许多智力正常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学出效果来,一方面,可能生活环境不安定,家庭濒临破碎,自然没办法点亮智慧大脑;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只是灌输知识的机器,就算智力超凡的孩子,恐怕都会在长期打击下浑浑噩噩,当然学不出所以然来。
课堂是智慧碰撞的舞台,如果变成知识灌输的加工厂,就算记住了再多的公式,都无法弥补智慧丢失带来的伤痕。教育者想要成为智慧开发的引领之人,都得从自我做起,不要老是按部就班地学习与生活,而是始终让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与表达力处于兴奋之中,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们在智慧之路上幸福前行。
学习没有多少高招,关键在于掌握学习之规律。脑洞大开的主要切入点就在于对大脑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大脑的学习过程来确立正确地学习方式。人的大脑之潜能从生命长河考量正常情况下利用率并不高,为什么呢?我们记住了许多碎片化的东西,就是没有让知识之间产生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愈是学习下去,愈是觉得痛苦,当然没办法灵活机动的运用下去了。高分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知识的思维习惯,如果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智慧的催化剂,就有可能学习知识愈多,人愈加变得焦虑起来,痛苦与失败并存,幸福感又怎么会来临呢?
从脑科学的角度判断,人的大脑的兴奋点绝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结构。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年代,随着智能化发展,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良莠不齐,遮蔽了许多人的眼睛,如果没有形成开放自如的知识智慧体系,就会变得昏昏沉沉,似乎生活在无厘头的尴尬环境之中。不是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骗局,却任人摆布,成为骗子眼皮子底下的牺牲品,就在于没有了思辨能力,受骗上当又有什么奇怪呢?
知识学习并不是愈多愈好,而在于见识格局之高低,如果一个人见识非凡,就算学一点点知识,都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如鱼得水,叱咤风云。为什么刘邦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不就是张良所说的一切,这位乡下小子能够领悟到位。为什么赵普能够成为一代贤臣?就算读了一部《论语》,照样能够潇洒自如地取天下、安天下。知识学习多少不是一个人见识非凡的唯一因素,当然了,在智慧知识体系形成之后,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让思维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思考之中,所谓刀不磨不亮,人不学当然没办法得到智慧。
一旦学习思考停止了,人的一生恐怕就会走上尽头。睿智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从来不会拒绝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起来,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立稳脚跟,站得高,看得远。与坚持不懈学习之人走在一起,你就会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否则,孔夫子也不会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最终海纳百川,缔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走向死胡同,而是在包容之中创造出新意,进而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焕发新的活力,人一辈子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学无止境,许多睿智的科学家、学术大师、教育家等,他们一辈子都在打通中度过,当然学问会愈来愈深,生活之品质会愈来愈高了。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昆仑,一辈子就是在古今与中外的知识中打通一切,甄别差异,进而启迪后人构建更加智慧超凡的知识体系。《红楼梦》尽管是一部小说,但正如后世评论家所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百科全书,走进去的人如深山寻宝,都会有莫大的收获。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年的教育随笔,脑袋瓜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内容需要描述,我想,长期养成了让脑洞大开,就会不知不觉中形成灵感,写出一些特别的感受来。人的思考绝不能停止,如果大脑处于停滞状态,就算只有二三十岁,恐怕都会变得老气横秋,又能指望其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呢?
幸福教育之成功,就在于激发孩子们脑洞大开,形成收放自如的知识体系,进而在合作与挑战中让课堂碰撞智慧,相信,只要走进课堂,又怎么会没有收获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