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无边
大海无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359
  • 关注人气:34,3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教育之“主角谓谁”

(2018-08-11 06:50:40)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幸福教育之“主角谓谁”

幸福教育之“主角谓谁”

学校到底谁是主角,如果不能认识到位,恐怕就会陷入自以为是之中,到时,说不定会给别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又何谈什么幸福呢?

所谓主角,就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占据主要的角色,而不是可有可无地跑龙套者。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主角,就会在教与学中带来许多麻烦,就像陈佩斯与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那样,矛盾重重,显然不利于教育和谐快乐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发生变化,试问,再好的山珍海味,天天让你吃,恐怕总有一天会吃腻了。我们的主角与配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教条死板,难免会让课堂内外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的生机。

曾经,我们老是在争论,课堂到底是主角,无论是学生为主体,还是教师为主导,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给予正确答案。说实在的,课堂如果始终是教师为主角,学生是跑龙套者,可以肯定,教学进度可以跑得比火箭还要快,然而到底能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恐怕谁都难以打包票了。

在人的思维中,我们常常会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把思考的对象水火不相容化,殊不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与统一的,我们只有从思辨的角度去判断,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处理起来也不会手忙脚乱,犹疑不定。教学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没有教育者正确地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会有学生知识体系、“三观体系”的形成,但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的效果。

不是有许多课堂,教育者在讲台上涂抹横飞,可台下老是有人昏昏欲睡,到底为什么呢?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孩子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角色,整日里只是教育者填鸭式教学的被迫接受者,就算教育者演说得再多,都不会都多大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在强调师生和睦相处的同时,还需要在教与学上达成默契。

主角到底是谁,我们不能从平等的角度去判断,就会很难在教与学中处理相互的关系。在知识学习王国里,我们没有必要等级森严,相反做到人人平等,有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的教育,过去那种教育者掌握一切知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能复返了,毕竟新时代,许多知识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答案,说不定,许多新的领域,教育者需要学生请教。

时代无论怎么变化,永远属于年轻人,我们在拥有学习经验的同时,不妨放下姿态,去谦虚向年轻人讨教,才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至于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如果教育者高坐云端,始终认为学生不如自己,说不定就会在固执己见中忘乎所以,又怎么可能在知识的领域开创新的天地呢?

高斯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我想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信任。据说,有一次,老师把终身都解不开的试题不小心交给了高斯,哪里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想到学生高斯用了一夜的时间竟然解开了,创造了数学界的奇迹。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不要老是觉得把持着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年轻人才是未来知识的主宰者,就不要老是离不开主角的位置,不妨为培养新知识的未来主角尽其所能,才能让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在孩子们没有走进知识领域之时,不妨成为教室的主人,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去,激发其好奇心,渐渐地,随着知识的熟悉,就不要在把持讲台的发言权,而是慢慢培养其主动独立思考之能力,等到特定领域知识的学习真正变成孩子为主角,教育才得以走向了成功。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知识学习的主角在发生变化,而不是教与学如平行线,老是在两条道路上行驶。如何让教与学之间形成交集,我想,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同步同调,而是因个人的基础差异而不同。如何最大限度形成教育效果,就得在学习主动作为上下功夫,教师不能一直充当主角,而是因势利导,在合适的时机,就得创造机会让孩子成为主角。我们都知道在竞技场上,不是有许多教练在场边指导,真正绽放精彩的依旧是一个个运动员。当然了,刚开始涉及一个领域,教育者当然是主角,为啥呢?所有学员不过是该领域的门外汉,如果一点都不讲,恐怕就会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一天到晚,都学不出什么道道来。不是有人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甚至有些地方把这样的学习过程提至幼儿园,似乎只要围成一圈,叽叽喳喳地讨论、讨论,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如果新的知识没有在大脑里形成体系,就算环节再怎么复杂,都无济于事的。

什么时候教师该是主角,什么时候轮到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主角,什么时候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就需要教育者真正了解孩子们的知识学习程度,而不是麻木地推行所谓的一元论:到底谁是主角,似乎只有一个答案。一旦教与学在主角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人人都会得到一定的进步,试问,又有谁为教学问题喋喋不休,徒生闲气呢?

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想与其认清了教与学的本质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语文教学如大海里捞针,似乎没边没际,如果教育者始终把持着讲台,就会在知识的轮回中做重复劳动,愈是如此,愈是心烦意燥。老人家在知识学习时特别强调画知识树,为啥呢?不就是希望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建立可收放的知识体系,等到新知识来临时,可以用与老知识建立联系,愈是如此,知识体系就会在大脑里形成大大的网络,一旦激活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又有什么理由慌里慌张呢?

一旦孩子们在教育者的引导与帮助下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角,相信,伴随着成功的步伐,每个孩子都会在美丽的校园里享受幸福,又有什么不快乐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