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生幸福关系到底为哪般?

(2018-05-17 07:17:1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师生幸福关系到底为哪般?

师生幸福关系到底为哪般?

教育者想要得到幸福生活,就得在幸福师生关系上去下功夫,如果师生之间冷冰冰的,纯粹是压迫与被压迫的紧张关系,哪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恐怕也未必幸福到哪里去。

我们能否共存,在师生之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哪里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闯过一道道难关,进而得到幸福美满之人生。一个学生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那么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绝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指引者。

如何得到幸福的师生关系?我想首先应该是彼此尊重,不可以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矛盾重重,就在于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师生之间最要命的恰恰是以分数来看人。一个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优异,教育者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在做人原则上可以任意的放纵,相反,学习成绩糟糕,就算做了许多好事,恐怕都不会入老师的法眼。有时,孩子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是人人平等罢了。一些孩子之所以对极少数老师存在偏见,就在于老师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老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孩子心中,教师正当的教育是应该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存在公正之心,如果没有公正之心,就会厚此薄彼,给孩子带来无情的伤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可以例外。我在教育孩子之时,喜欢把规则放在前头,用约法三章来评判一切,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只要犯了错误,往往一视同仁,反而能够得到所有孩子的支持与理解。教育者心中有了一把公平的称,学生自然会在无意中受到了尊重,学习与生活自然会得到光和热。孩子受到了尊重,学习所得到的成功是无可估量的,自然而然,也会从心底尊重教育者。“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有令不行”,教育者在尊重孩子之前有必要正其心,才能得到和谐幸福之师生关系。

其次,师生之间要彼此信赖,而不是狐疑不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许多人之所以干什么都乱七八糟的,就在于老是不能信任别人,看上去干了许多,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教育工作错综复杂,许多做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什么事儿都自己操劳,恐怕会忙得焦头烂额,结果还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教育者只有从一开始就信赖自己的孩子,往往会得到许多帮手,等到班级人人都是自己的助手,又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呢?同样的教育工作,有些人忙得喘不过气来,有些人则胜似闲庭信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信赖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容易把握的,信赖就像温暖的阳光,只要存在,任何人的世界都充满着温暖与幸福。为什么一些教育者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孩子?一方面误以为孩子还小,不知什么好歹,当然会狐疑不定,另一方面,极个别孩子不能遵守约定,难免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教育者对孩子失去了信赖,往往会神经过敏式的对孩子进行监控,可以说,人到了这个样的份儿上,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像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恐怕只能是奢望罢了。

再次,师生之间应该相互赏识,而不是彼此指责。一个人之所以走向成功,就在于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为一体。如何得到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相互赏识,而不是彼此指责与嫉妒。对于孩子们的进步,无论是谁,哪怕曾经犯了许多错误,我们都不要斤斤计较,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激励其向着好的方面成长。一个孩子处于被赏识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追寻进步。我们常常把孩子的错误无限制的放大,就像一个老和尚,做了四道数学计算题,三条对的,一条错的,而世俗之人只关注错误的一条,忽略了正确的三条,最终对一个人无形中给予了否定。教育者赏识学生,就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其闪光点,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形成相互赏识的氛围,老是相互抱怨,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头来,就算能干的人都会情绪低落,看不到希望。人之所以战胜困难,就在于看到前面的希望,希望从何处来,就在于相互赏识,而不是相互指责。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予笑脸,得到的也是笑脸,如果整日里哭丧着脸,试问,还会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赏识就像动力源,在催促着一个人在希望大道上前行,教育者用得恰当,往往能够得到意外的惊喜。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幸福,教育者有必要赏识之,才能给予其希望,什么困难都不会压倒其意志,又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师生幸福的底线。人无完人,孩子成长本身就是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在幸福的道路上汲取能量。教育者心中有教育之底线,绝不做好好先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孩子成长之所以困难重重,就在于大人没有给予正确的是非观。教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建立彼此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胡乱为之。到底如何才能在泾渭分明的行为准则上成长,就有必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不可以丢弃批评,如果失去了批评,就是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威信。佛教里劝诫世人还有狮子吼,教育之教化又何尝不可丢弃。一个孩子,在错误面前,有时难免会选择逃避或者隐瞒,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可以马马虎虎,一旦形成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反而会解放孩子,让其得到幸福的学习生活。批评学生的目的在于得到幸福的未来,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行为准则,说不定孩子走向社会就会得到更大的惩罚。当然了,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教育者也要学会做自我批评,而不是仗着自己是权威,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做到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才能在无意中建立威信,得到幸福的教育生活。

总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了教育生活是否幸福,如果教育者能够在孩子问题上做到彼此尊重、相互信赖、互相赏识,坚定不移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什么困难不可以战胜,教育之幸福还会远吗?(李安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