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孩子何必瞻前顾后?

标签:
教育杂谈育儿 |
分类: 教育论坛 |
批评教育孩子何必瞻前顾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者不敢批评孩子,当然了,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也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似乎批评会摧毁一切,天要塌下来一般。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什么事儿都完美无缺,得到批评才能更好前进。
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都有必要运用之,才能站得高,行得远。孩子的教育不可能远离批评,如果整日里在批评问题上含含糊糊,就有可能吃更多的苦,前面的路可能更加渺茫。批评与表扬就像人的左右心肺一样,缺一不可,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一张一弛,让生命处于精彩之中。
批评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顺畅畅,可以说,身正是教育者批评的前提。有孩子说得好,对于讨厌的人,就算说的是对的,自己也会捂着耳朵,不愿意听,甚至心底更加的怨恨,相反,对于喜欢的老师,哪怕话说重一点,心底反而会特别的开心,自然惬意地接受。教育者之批评,需要人格之高尚,否则,说再多的话,哪怕呕心沥血、喋喋不休,都会无济于事。
回顾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历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们并没少接受批评,可能是乡村孩子的淳朴,家长的通情达理,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麻烦,有意思的是,许多孩子都愿意并喜欢听我的批评,哪怕在批评之时,眼泪刷刷刷地往下流,但教育的话会变成今后的行动。
有老师不解的问道:“怎么你批评的孩子,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上起课来浑身带劲,变了个人似的”,大概在批评之时,我说的一切话都是发自肺腑,当然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性特别强,就像触到了孩子的麻经,不由自主地流下忏悔的眼泪。不是有孩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往往会硬着头皮来找,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够说上几句,自己反而能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冯恩洪校长说得好:“孩子们不是不愿意听老师思想教育,而是我们的老师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教育者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首当其冲要严于律己,做到“己所勿欲,勿施于人”。我在孩子们面前说过,如果老师的要求连自己都做不到,你们可以不执行。工作至今,只要孩子能够做到的,我肯定会做到。二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次迟早,算得上是奇迹,为啥呢?答应过孩子们,永远不迟到。现在想来,说再多不如严格要求自己,在批评孩子之时才有更强地说服力。
许多教育者批评孩子,什么话都说,完全忘记了批评的针对性,搞得孩子云里来雾里去,反而让彼此间隔膜起来。批评孩子,就应该对事不对人,千万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毕竟,孩子的成长是有尊严的,只有在顾及孩子尊严的基础上,批评起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不知大伙有没有发现,许多教育者在批评孩子之时喜欢做事后诸葛亮,殊不知,只有什么事儿预防在前,才能让孩子做到心服口服。
许多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在于教育者缺乏察言观色,在青春期来临之时,孩子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困境,要么来自内心深处的懵懂,要么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只要稍不注意,都可能让一个孩子滑入堕落的地狱。教育者应该有佛陀之普度众生之精神,而不是做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者。经师与人师的区别就在于到底有没有把学生当作人,如果老是着眼于分数,不顾及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就算磨破了嘴皮子,效果未必好到哪里去。只有真正做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之至高境界。
批评孩子,需要教育者随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变化,不知为什么,无论上什么课,我特别在意孩子们的眼睛,哪怕有一点点游离,要么及时给予关注,要么课堂之后了解实实在在的情况。实际上,孩子的成长要求并不怎么高,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与帮助。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活上给予帮助,孩子们会不知不觉中把你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而不是整天里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上天带来了天地万物,绝不是歧视性的、压迫性的,而是生来平等,教育者在批评孩子之时,有必要公平对待,绝不能厚此薄彼。犯了错误,就应该得到批评和惩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得到了进步,就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没有必要老是纠结于过去的种种是非。教育者只有不断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行走,猛然发现了前进道路上的火把,自然从心底战胜恐惧,又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呢?孩子们希望教育者能够公正对待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往往做人就会有了底线,事实上,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大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白纸上随意涂鸦,就有可能误人子弟了。孩子成长的白纸需要教育者苦心经营,用心去赢得灵感,从而着笔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
批评教育绝不是疏远与孩子的关系,而是在克服各自缺点的同时让彼此更加融洽。如果教育者戴着有色眼镜,批评孩子厚此薄彼,恐怕就会渐渐在孩子们中间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哪怕话说得再怎么有道理,孩子们也会捂着耳朵不愿意听进心里去。孔子曰:“温而厉”,教育者在孩子成长问题上,一方面要成为温和的生活指导者,随时帮助孩子们克服生活中的烦恼,而不是目中无人,只知道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成为塑造灵魂的精神指引者,在是与非问题上绝不浑浑噩噩,而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了,在批评教育之时,有必要讲究批评之智慧,绝不是脏话连篇,而是在剖析事实的同时给予孩子战胜错误之后得到的新的希望。
批评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只有教育者时刻把孩子们放在心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舒展自如,真正做到严与慈相济,成为孩子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师,又何乐而不为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