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生命之书邂逅美丽春天

(2018-03-13 08:4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与生命之书邂逅美丽春天

与生命之书邂逅美丽春天

春天来了,柳枝开始发芽,油菜花开了,鸟儿早早醒来,在窗外唱着美丽的歌声。在大街上行走,望着地平线跃跃欲试的红太阳,我憧憬着幸福一天的到来。

生命邂逅于美丽春天,呼吸新鲜空气,你会觉得人生色彩斑斓,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人说,大自然对时刻准备者从不吝啬,只有那些懒散者,才看不到幸福的春天已经到来,依旧躲在被窝里做着无聊的梦。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到底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成日里躲进狭隘的空间,不知与世界同命运,共呼吸,又怎么能弹奏幸福的生命乐章?

当一个人对生命没有了色彩,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生命之书,才有可能得到意外收获。不要忘了,绝大多数典籍都是一个人用生命撰写的,如果在读之时,只会囫囵吞枣,说不定就会断章取义,背离了书的本来意义。生命之书,读之时,不妨放低姿态,变为忠实的学生,才有可能走进书的世界,打开新的天地。生命之书关键在于生命,一个人的阅历可以不惊天动地,但对于生命的感动却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读者用心与作者平和对话,才能不知不觉提高自己。

不写文章的人不知道生命之书的诞生是那么的艰辛,就像做母亲的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多少辛酸,几分喜悦又有几人能知呢?生命之书喜怒哀乐,个中滋味,作者并不奢望得到多少知音,哪怕有一两个可能在理想的世界里都会高兴一辈子?人生一辈子得一知己足矣,书的伟大在于可以穿越时空,寻找知己,让书的思想生命得到延续。“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面对“满纸荒唐言”,尽管“一把辛酸泪”,但却在时刻寻找着知音。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时刻在寻找知音呢?书的伟大就在于交流,只有彼此相印,才能诞生新的思想。如果曹雪芹遇到了陶渊明,可能三天三夜也没办法畅谈结束。陶渊明“每有会意,并欣然忘食”,书的生命在读者思想的世界里得到延续。如果读者从心底不尊重写书之人,又怎么可能读出别样的滋味呢?

书未必成为人人都喜欢之物,只有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偶尔吟上一句,可能两行泪不知不觉落下。有人说,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着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会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不知不觉中,你的泪就来了。书的世界时刻焕发着生命,读者的心只有走进去,才能得到精神的滋润。人的情感如何合理表达,不在于得到多少物质财富,关键是用自己的阅历诠释更加伟大的生命。不知所有人都能读懂一本书,只有在心灵触碰的那一刻,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书的世界到底如何。也许一个人不知到底如何选择得之心之书,我想,没有必要担忧,有时,书就像一个个亟待解密的符号,只要反反复复咀嚼,说不定在特定的时刻,你会让书中的精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

经典的魅力在于不断赋予时代以新的思想,可以穿越时刻,让不同时代的人,读下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一本书只是活在原来的时代里,不能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去思考,哪怕出现那一刻,有着万千粉丝,到头来只能快速死亡。在自媒体时代,几乎只要会网络的人,都能在网络间快乐的撰写文字,到底是不是有生命之书,恐怕就需要历史长河的考验了。书的生命决定于文字到底为谁而写,是不是穿越时空,让所有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更多的思想。

多少文字在网络的上空徘徊,不管戴着什么样的姿态,都需要骨子里不断诠释人生之价值。一个人只要能够识文断字,都喜欢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希望得到生命长河的慰藉。许多观念、思考,之所以能够得到别人的共鸣,就在于你说的一句话,恰好打到读者心坎上去了。生命之书,贵在真诚,而不是戴着虚假的面具,成为可怕的卫道士,忽略了人性之美。我想,只要是人性之文章,常常能够感动一代代人。

萧红,当时烽火连连时代的另类,喜欢风花雪月中的动情,却无法写出时代的最强音。可是只要是生命之花,都会绽放美丽的春天。在烽火远离人间之时,萧红那个时代的口号式的作品都进入了博物馆,令人意外的人,多少和平年代的人儿却重新捧起,读来读去,似乎永远不会过时。也许萧红的作品就是写给和平世界的,实际上,有许多作品,同时代未必认同,等到了尘埃落定之时,世人才发现其价值,生命之书仿佛枯木逢春,凤凰涅槃,得到了第二次生命。

穿越时空,给人类历史长河不断给予营养,这样的经典从来不会过时,只要人类存在,生命之书就会在思想的天空不断编织美丽春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我们随时都在碰撞智慧火花,如果没有了彼此交融的灵犀,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平庸,不知到底如何才能走出乏味的生活。

人一日可以不是红烧肉,但绝不可以不读书。生命之书来自于作者心血的集聚,绝不是随意涂鸦。所谓智慧之书来自于生命的忠诚相待,而不是情绪的随意发泄。我想,绝大多数撰书之人,都会想着如何让生命延续,如果没有用心,就有可能变成文字垃圾。世上有些人,没有写再多的作品,哪怕仅仅只有一篇,都有可能永远传唱下去。所谓经典咏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作者的思想脉络如何在读者的心中如何延续下去,读者需要精神力量来提升生活品质,作者需要读者来碰撞智慧火花,哪怕三言两语,只要能够带来智慧,许多人恐怕都会幸福传唱下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生命之书邂逅,读书之人才能欣赏到春色满园,无限风光。(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