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习作岂能在文字游戏中堕落?

(2018-01-04 06:31:45)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孩子习作岂能在文字游戏中堕落?

孩子习作岂能在文字游戏中堕落?

文章之难,难在技法,许多孩子习作就如在玩可怕的智力游戏,承载着多如牛毛的条件,魂不守舍,如坐针毡,想要写出点头绪,又不知该如何着笔。也许许多老师不以为然,写作方法不是都手把手地指导了吗?可孩子们的习作却愈来愈难,有时坐在家里老半天,咬着笔杆子,就是写不出什么来。

有孩子说,语文学习不可怕,要了命的就是写作。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作文题,讲台下很少有人欣欣然,十之八九皱着眉头,冥思苦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说不定整日里坐在位置上卖呆,如挠痒痒一般,一出挠了,浑身都痒起来,愈是如此,愈是坐立不安起来。

写文章是许多孩子的痛,乃至于长大了,走上了工作岗位,只要涉及到文字的处理,几乎都是赶鸭子上架,很少有人心甘情愿地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什么代写文章依旧有广阔的市场?说到底,就在于许多人畏写文章如虎。别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等到坐下来舞文弄墨,可能半天都写不出个所以然来。

孩子时期的写作阴影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工作,如果我们教育者不能真正掌握习作规律,恐怕会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我不反对写作时运用一些写作技法,原因就在于平淡的生活,如果按常规出牌,很难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文章来。可以说,在一般人的眼中,文章不过是主旨、内容、技法的叠加,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悲催的是,技法学到手了,可文章依旧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天上的星星,周围依旧是深不可测。

孩子的文章之根本在于模仿与写生,不完全决定于技法。所谓模仿,当然是向写作高手学习了,然而,许多孩子模仿的高手不过是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用严羽的说法,“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如果模仿的对象格调未必高,恐怕写出来的文章就算华丽辞藻一大堆,又有什么用呢?

写生,就是学会观察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生活,不断地积累多了,自然不愁写不出优美文章来。陆游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文章不可以刻意强求,往往在捡拾生活的碎片中不知不觉得来的,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想要写出曼妙的文章,只能是难比登天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生的修炼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道”与“器”自然融为一体,写文章也是如此,只有在描述生活的同时,把淡淡的感情融入其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地步。

好文章不过分追求技法,而是学会实实在在地叙事,认认真真地传道,追求的是真善美,摒弃的是假恶丑。到底如何模仿,我想,贵在拜对了师父,进对了门,而不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病急乱投医。实际上,文章的模仿不妨把目光锁定在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上,为什么呢?我们的文章毕竟建立在本民族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只有把本民族的经典作品学出点道道来,才能灵活驾驭文章。

从小到大,在写作道路上徘徊与漫步,我自认为《红楼梦》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水之无形,却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合适的器皿,水到渠成,令人难以忘记。《红楼梦》未必满纸都是荒唐言,实实在在的“一把辛酸泪”。读之不完全是阳春白雪,有时下里巴人一样的精彩。可以说,曹雪芹一路写下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写文章自然不敢恣意妄为,似乎在雅俗之间寻找平衡点。

后世之人模仿《红楼梦》,妄图超越,最终只能是痴人做梦,等到梦醒了,才会自行惭愧。《红楼梦》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只要你用心去读,往往在写作上就不会纯粹追求技法,而是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描述生活,不至于在追求华丽辞藻中迷失了方向。

文章之道,在于心中到底有没有温暖,而不是有意掩饰真相,丢弃了真善美的追求。我老是忘不了一幅画,一个人戴着礼帽,手里拿着点燃的蜡烛,站在分岔路口,周围一片漆黑,帽子随时要被风吹掉,另一只手只能扶着,但点燃的蜡烛却似乎没有熄灭的意思。事实上,写作就如画中所表现的一切,我们的生活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不断地选择到底是走向光明,还是堕落平庸,随时都可能被世俗之风刮得连礼帽都找不到了,但只要心中点燃的光明不变,一个人就会从黑暗中走出一条光明之道来。

文章不是发泄,更不是技法所能解决一切的。只有让内心的光明之火不被熄灭,永远保持健康向上,才能让文章写出精彩与活力。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孩子们的写生可以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找光明的种子,而不是在琐屑之事中找不到东南西北。不是有许多孩子的日子写的都是芝麻大小,乱七八糟的事儿吗?说到底就在于应付了事,才不把生活当回事。生活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睿智的眼睛去发现。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生时注重发现美,哪怕是流水账,都会在点滴生活中找到新的力量。

所谓写生绝不是生活原来的照搬,而是带着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生活,用创造与想象来描述生活,最终达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要误解了艺术生活,所谓艺术生活就在于尊重生活本身又不妨碍创造与想象。文章的格调在于如何看待点滴生活,如果心中点燃的希望之灯熄灭了,平庸之人就会被世俗之风刮得东倒西歪,连礼帽都丢了,只能永远陷在黑暗之中?

孩子习作,入门需正,不要读一些没有格调的书,有必要读经典中的经典,同时,写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所取舍,只有真正地从黑暗中坚定不移点燃生命火种,才能找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来,让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怎么可能写出来的文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呢?

文章之道千万条,到底该怎么走,只能是路在脚下,一步步走下去了。(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手机:159508216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