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延长“保质期”,扎根最基层又何妨?

(2017-12-08 06:01:31)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名师延长“保质期”,扎根最基层又何妨?

名师延长“保质期”,扎根最基层又何妨?

据蒲公英评论网报道:目前,各种名师工程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名师称号,令人眼花缭乱。名师成名,路径不同、早晚各异。大器晚成者有之,也有很多老师是通过赛课,一课成名。有的名师光彩夺目之后就“昙花一现”,成了过期或者“变质”的名师;而有的名师却能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闪闪发光。

事实上,真正的名师不再高端,更应该在最基层去不断地合作与探究,进而保持名师风范,始终为人的教育服务。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家,开创的平民教育,就没有违背向最基层服务的理念,真正把“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落到实处;刘百川先生作为民国教育家,始终在基层学校实践教育理想,到现在有些鲜活的思想仍然在支撑乡村教育发展;魏书生先生成名之后,官职愈来愈多,就是没有忘记教师身份,始终在一线语文课堂上驰骋,同样其民主教育思想在现代化教育中褶褶生辉。

伟大的教育名师,来自基层,不忘基层,最终依旧在基层服务着,而不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到站在高高云端,得意忘形,自然会变质,成为江湖郎中,又怎么可能成为真正一流的教育名师呢?

孔夫子,成为一代教育家,不在于赢得了所谓的名誉,而是在周游列国中,带着一帮弟子,去思考人间之疾苦,想出到底如何才能拯救世间之困难,以仁爱为核心,建立了儒家之道,成为中华民族几千来行动之准绳,也算是一大奇迹。从孔夫子身上可以判断,一名教育名师,一旦离开了基层社会,无疑于鱼离开水一样,自然会半死不活,其教育理想又怎么可能发扬光大呢?

古今中外,凡是真正的教育大家,都走着服务最基层教育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在社会最困难之时,钟情于帕夫雷什中学,静下心来研究教与学,读其留下来的著作,不知为什么,却循循善诱,倍感亲切。

教育名师,真的教育名师,不是所谓工程所能培养出来的,而是扎根于教学一线,始终观察并思考着教育教学现象,进而通过不断学习,提出更加可行性方案,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发挥更大作用。实际上,许多教育名师,不是自己拼出来的,而是靠一些机构评出来的,一旦有了所谓的荣誉称号,自认为不可一世,就可以到处招摇,又怎么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潜力呢?

我想,那些江湖郎中式的教育名师,可能刚开始,借助一些鲜活的思考,可以把一部分不明真相的教师给吓唬住。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一旦漏泄,只能急急如漏网之鱼,忙忙似丧家之犬,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想来不也是特别可笑吗?

这些年,我听过许多名师的课,有些高雅到了云端,可能是凡夫俗子的缘故,实在不知如何学习,才能应用于教学实践;还有些纯粹在技巧上下功夫,故弄玄虚,实质上就是表演,也不知可怜的孩子们到底得了什么……

实际上,名师之所以没有了活力,就在于养尊处优,整日里生活在自认为不错的圈子里打转转,只要有什么地方创造了奇迹,立马趋之如骛,试图往自己脸上贴金。当然了,作为一些学校,也希望名师来给予包装,一拍即合,共同来忽悠世人,学校得到了荣誉,名师得到了实惠,各取所需,又何乐而不为呢?

圣人之心在于不走歪门邪道,然而,为了所谓的利益,名师们有时不免铤而走险,只不过戴着美丽的光环,没有人敢提出质疑罢了。有意思的是,一些名师,每年只要精心准备一堂课,一个报告讲稿,就可以到处活动,挣得辛苦钱。难怪有些教师特别纳闷,怎么同样的名师,走到哪里就那么三板斧,实在有些不着调。

中国式的教育名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用自己的三板斧理论来忽悠一切。许多一线教师带着虔诚的心来学习,花费了精力,得到的却是不知所云,没办法落实。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提倡真正的名师来自于基层学校,最终还是服务于基层学校,而不是脱离基层学校,在一边忽悠世人。

蔡林森先生创造了洋思中学的奇迹,又到河南永威创造了新的奇迹,就在于坚定不移走基层学校之路;孙维刚先生,终其一生不过是班主任、数学老师,却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每个学生和家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有什么奇怪呢?

名师服务于基层学校,绝不是装装样子,吓唬别人。世间也有这样的教育名师,他们不可一世,纯粹就是教师中的霸王,听不进别人的不同声音,只要稍不如意,就会上纲上线,似乎挑战了自己的权威一样。实际上,名师在一线的关键不在于高高在上,而是主动服务于基层。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名师的伟大在于不断地观察与思考,与广大教师一道,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唯有如此,名师才会名副其实的名师起来。

陶行知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孔夫子的私学教育一脉相承,而不是围绕着行政思维,搞所谓的精英主义教育,难怪后人学之,依旧能够得到许多感悟,进而指导当下的教学。

所谓课程改革,就在于通过改课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不是给名师脸上贴金。不要以为名师走到哪里,都可以如庖丁解牛一般,手到擒来,殊不知,只有在基层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意义上围绕教育规律办事,不至于误入歧途,误人子弟了。不要以为所有学校的管理者都渴望名师给予指导,实际上,一些名师提出的教育理念完全不接地气,至少不能缓解学校的基本矛盾,只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为什么学生的负担减不下来,择校热为什么那么火爆,骨子里不就是一线的教育管理者缺乏行动自信吗?不是名师成就了学校,而是优等生帮助并维系了名师的生存之道。

名师们与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孙维刚等前辈们一样,扎根于基层教育,尤其是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学校,用自己所学的教育理念来帮助基层教育突出重围,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选择脱离实际,坚定不移地学习与思考,让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下去,又何愁没有源头活水,保质期不会短,说不定会是一辈子,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版权所有,如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手机:159508216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