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妨正确对待孩子教育

标签:
教育育儿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大人不妨正确对待孩子教育
大凡人之天资绝大多数都差不多,天才与蠢材不过是极少数,那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差别却特别大呢?说到底就在于大人的教育是否正确,而不是糊里糊涂,想当然地进行教育。
不是有许多大人特别困惑,孩子的教育自己未必不上心,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说得再多,付出再多,孩子并不买账,似乎养了个白眼狼。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事实上,教育孩子是否正确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能我们曾经做过或者正在进行,自己还认为没有什么错,然而,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教育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规律,哪怕花费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无济于事的。
首先,教育孩子需要看场合,而不是想教育就教育,带有随意性。一个成功的家长,他绝不会在餐桌上教育孩子,也不会在长辈面前说三道四,更不会在公众场合大放厥词,只会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静静地与孩子交流,剖析原因之所在,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是有大人,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更不顾及别人的想法,满以为教育孩子没有什么错。殊不知,教育孩子,场合需要审视,如果在孩子吃饭之时,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就会让其特别没有面子,哪怕自己说的是正确,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本来和谐的家庭会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的,就在于家长在教育孩子之时,并没有在意别人的感受,尤其是在长辈们面前。如果不顾忌长辈们的存在,就有可能得到其误解,反而会造成彼此间的不和睦。不是经常一家人吃得好好地,孩子可能生性好动,大人不免无名火起,大发雷霆,搞得长辈们一脸茫然,如果说得再多,就会引起更多的误解,甚至大人之间不必要的冲突。一旦大人不能齐心协力,孩子就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自然会对自己的错误产生方向性错觉。
孩子的教育只有在整个环境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彼此意见分歧明显,导致孩子认识含糊不清。一般问题孩子,十之八九都与大人之间没有统一思想教育造成的,在这方面,作为孩子的父母亲,尽可能不要在长辈面前或者公共场合教育。
其次,教育孩子需要察言观色,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大人们老是觉得在社会上赚钱实在不容易,可孩子整日里优哉游哉,自然没什么不快乐。殊不知,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矛盾无所不在,如果不在意孩子的情绪,只是在一边抱怨其如何不懂事,只会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的。不是有大人纳闷,明明自己说的就是孩子存在的问题,怎么孩子就不是不能理解,而是直接对抗呢?说到底,就在于自己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情绪,假如孩子情绪不佳,不妨把想要说的一切往后压一压,不要炮筒子一样,直来直去。
现在的孩子想要在学习与生活中快乐幸福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一落千丈。我们不是经常会在孩子遇到挫折之时在伤口上撒盐吗?而不学会雪中送炭吗?有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测验下来了,考得一塌糊涂,回到家,父母不仅不给予理解与帮助,老是在一边唠唠叨叨,实在太讨厌了。”可悲的是,我们在孩子面临挫折,情绪不佳之时,老是控制不了自己,喜欢翻老账本,似乎在心底,孩子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可贵之处。
孩子情绪不佳,大人不能冷处理或者给予理解,而是雪上加霜,彼此间又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如果孩子年龄小,你还可能吓唬得了,可一旦孩子长大了,人高马大了,就会针尖对麦芒了。
最后,教育孩子不要在给予其实惠时喋喋不休,似乎不放心似的。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在地摊上买了零食,边走路边吃,后面跟在爷爷或者奶奶,却在喋喋不休,说什么,吃垃圾食品,浪费钱财,实在不懂事。我就纳闷了,怎么会这样呢?如果大人不同意,为什么又要带着孩子去买垃圾食品呢?说到底,大人的言行不一致,搞得孩子都不知是对还是错。老年人心底溺爱孩子,嘴里却老是在责怪,行动与言辞不一致,当然教育的效果几乎为零了。
事实上,孩子喜欢言行一致之人,许多家庭,父母亲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自然而然,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特别别扭,嘴里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行动上又是另一回事,久而久之,孩子教育就会变得毫无效应可言。不是有许多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吊儿郎当,不知东南西北,等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醒悟过来,再想办法纠正,一切都已经晚矣。
同样的,许多大人在孩子学习之时,老是喜欢许愿,说什么只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就会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殊不知,等到孩子千辛万苦实现目标之时,又会千万百计地赖账。实在没办法,又会与孩子谈条件,似乎对孩子的成长一百个不放心。我就在想,教育如果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整日里防这防那,试问,迟早有一天会出乱子。如果大人在给予实惠时,不讲什么条件,以信赖的目光关注其成长,才能赢得孩子的心,进而更加快乐的学习与生活。
总之,正确教育孩子,就是真正懂孩子,明白如何做才算爱孩子,而不是一味以自我为中心,本来是正确的教育,都会因为行为方式不对,导致教育双方矛盾爆发,最终导致教育失败,想来又何必如此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