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成为特例

(2017-07-29 20:31:04)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别让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成为特例

别让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成为特例

据蒲公英评论报道:毕业季,又是“谢师宴”、“升学宴”盛行之时。近日,湖南省冷水江市一位叫何实平的老师就谢绝了高考600多分的学生的宴请,他表示,虽然心里由衷地为学生取得好成绩而高兴,但也感觉这种宴请的风气不好,助长了奢靡之风。

从报道上看,毕业季,“谢师宴”、“升学宴”已经成了世俗常态,如果不是这样,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的事儿也不会成为新闻广而告之。因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的事儿在生活中显得特别,才有了新闻价值。我想正常的事儿变成不正常,反而不正常之事变得正常,这恰恰是需要关注思考的问题所在。

我相信生活中像何实平这样的老师一定不在少数,只不过没办法抵挡世俗的压力,一个个只能默认了“谢师宴”、“升学宴”的存在。从“谢师宴”、“升学宴”的过程看,绝大多数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家长花费钞票,良知上有些过意不去。一方面,平日里教师关心学生,这本来就是分内之事。一个合格的教师,他应该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绝不会有彼此之心;另一方面,教师也是社会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有许多事儿等着自己,“谢师宴”、“升学宴”无非在酒桌上相互恭维,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许多老师之所以回不起“谢师宴”、“升学宴”,硬着头皮参与,十有八九与家长的反复宴请分不开。再说了,一些家长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什么门路都有。在“谢师宴”、“升学宴”中,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请来社会上一些有点权势的人物来助威,许多教师只能无奈地接受,跟在后面跑龙套。

曾经,我有一个同事,凡是学生家长的“谢师宴”、“升学宴”从来不参加,搞得家长脸都变了颜色,参与的老师只能安慰,以该同事的不合群来搪塞。殊不知,又有几个老师愿意参加?只不过回不起,又觉得学生家长已经准备了,如不参加确实有悖人际关系。可能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该同事不知什么时候起,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慢慢地,不再拒绝“谢师宴”、“升学宴”。

何实平老师谢绝“谢师宴”、“升学宴”是建立在自我觉醒、自觉行动的基础上,不是从中央到地方,三申五令,要杜绝奢靡之风吗?何老师是杜绝奢靡之风的践行者,当然没有人可以反对。如果何实平老师在社会上行走,随着阅历的加深,渐渐如我的同事那样世故起来,那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何实平老师的正当行为需要怎么样保护才能维系下去呢?

移风易俗,我认为关键在于世风如何教化为纯正,而不是世风日下,一个个背着中央精神继续奢靡下去。正如蒲公英评论上所说:近年来,中高考后,各地纷纷出招,加强对教师参加“谢师宴”、“升学宴”现象的整治。可惜效果不一定好到哪里去,这与人们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师生之间,最珍贵的是那份情意,而不是世俗的应酬,学有所成,才是对老师的最大报酬;也有人表示,“谢师宴”是老师和学生双方自愿行为,是学生感恩老师的一种方式,教师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的尊重也没有错。

我认为师生之间,教与学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之事,伟大的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渐渐培养师生之间那珍贵的情意,绝不是一两顿饭菜所能代替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他们往往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荣,而不是以吃了学生多少饭为最大快乐。无论你与哪位老师交流,都会从言谈举止中发现,真正让老师快乐的恰恰是一个个孩子走向社会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功。

所谓“谢师宴”是师生双方自愿行为,我看有些勉强。绝大多数师生迫于社会压力,才不得不以“谢师宴”来心安理得,毕竟,你家不请,人家请了,当然面子上过不去,总觉得欠了老师的情;教师为难,这家去了,那家不去显然不合适。碍于情面,彼此只能默认“谢师宴”之行为。

如果社会人人积极营造反对奢靡之风的氛围,让参与应酬变成可耻之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相信,像何实平老师这样的谢绝“谢师宴”的行为才不会成为个别特例,中央反对奢靡之风才能得以实行下去,“谢师宴”、“升学宴”才会从人间消失。(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