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苦谁来解脱?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人生之苦谁来解脱?
人活着生老病死,没有谁可以过着神仙般,无忧无虑的日子。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何回头,只有认清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才能真正修炼到西方极乐世界。
“慧剑斩情丝”,在面临乱如麻的社会,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没有选择陷入其中,而是当头棒喝,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切规律。世界的主宰者,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实事求是,创造性的生活。古往今来,真正主宰历史的人,十之八九都是未来的开创者,而不是前人规则的完全继承者。继往开来,遇到的困境无处不在,只有大智者才能如鱼得水,海阔天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不是在为理想而生活,多多少少为打发日子而活着。衣食住行,生于尘世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相关,如果仅仅把目光锁定在此,就会成日里为鸡毛蒜皮之事而揪心不已。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地间,四季轮回,本来没有多少冲突,但在欲望的指使下,万物“优胜劣汰”难免会你死我活。生活之苦在于成为欲望的奴隶,而不是和谐的维系。
人生之苦谁来解脱?不放下执念,恐怕再多的满足都会带来痛苦。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有学会做生活的减法,我们才能仰望璀璨的繁星,明白在寰宇之间,自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不是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只大青蛙,腮帮子鼓得大大的,亮眼挣得贼溜贼溜的,竟然痴心妄想,以自己的手臂挡住来来往往的车辆。毋庸置疑,结果只能是成为车下亡魂。实际上,生活中如大青蛙者比比皆是,完全是蜉蝣撼大树,可叹不自量。
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经营生活。一些人的痛苦来源于太过于高估自己,似乎老子天下第一,殊不知,人海茫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清楚个人得失短长,才能在生活中不至于自高自大或者妄自菲薄。
人之苦,一方面太过于高估自己,就像大青蛙一样,肚子里的气那么鼓裂了,恐怕只能徒劳无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另一方面太过于小看自己,不去思考如何让学习与生活更加强大,只要别人取得成功,就立马犯红眼病,小鸡肚肠,又怎么干出一番事业。
平庸之人,他们似乎天生是评价者,整日里吃着饭没事干。只要生活有一点点动静,立马坐不住,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无所不能,结果却一事无成,不过白白地来到世上一趟。人的嘴巴如果不通过大脑进行思考,纯粹是吃饭与闲聊的工具,你可以想象,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恐怕自己也会口干舌燥,苦不堪言。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管不好嘴巴的结果。智者不会陈词滥调,而是惜墨如金。老子,道的发现者,在离开中原出关时,留下的不过是五千言,孔子,知识的传播者,在周游列国时,没有自我留下多少语言,如果没有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记录,我们几乎可以没办法寻找先生的智慧……
用最简短的话来阐述一个伟大的道理,我们似乎与古人的距离愈来愈大。人生之苦在于太在意自己,无论是高高在上,还是妄自菲薄,都没有挣脱欲念的缰绳。“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天地间,痛苦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内在的一切造成的。心态失衡可以滋生情绪失控,对别人无疑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自已无非是“作茧自缚”。一个人放下自我,才能认清生活之处境,就不会被名枪利索所束缚。
如何走向幸福人生?我想,放下并不意味着快乐到来,而应该在不断学习与反省中走向幸福的彼岸。《论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个人的学习可以知道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存在不足。世人似乎都是言辞的专家,不管别人对不对,往往会第一时间胡言乱语一番。殊不知,真正的学习者,在漫漫求学路中,渐渐发现,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天为什么无言,就在于其太高了,海之所以无言,就在于其浩荡无边。知识就像一个大大的圆圈,伱愈是学得多,愈是见识自己如何浅薄。当然了,学绝不是仅仅在书本,更在于生活。人生本来就是一本大书,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自己才会手不释卷、孜孜以求,走出更加丰富而精彩的日子来。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飞跃思维,又会在反省中找到真理之所在,屈大夫不就是典型的例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否则,又怎么可能流芳百世呢?
人生之苦谁来解脱?天地无言,关键在于心。如果心态平和,包罗万象,又何愁自己的幸福不能与日月争辉,与寰宇齐寿呢?(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