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老王的灵感到哪里去了?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师老王的灵感到哪里去了?
教师老王最近有些烦,不知为什么,写出来的一切似乎言不由衷,牛头不对马嘴,难怪有人在文章下面抱怨,说什么,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压根儿是浪费时间。
老王躲在办公室里,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不由担忧起来。难道人世间真的存在“江郎才尽”的尴尬局面吗?试问,人家江淹才高八斗,笔下灵感如潮水一般,竟然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更何况自己是普通人一个呢?老王本来只要坐到电脑前,就可以滴滴答答地写出无限文字来,哪里知道,最近,坐下来,可悲的是,天马行空,愣是写不出一点像样的玩意来。
人生在世,喜怒无常,老王也不例外,这些天,心底老是不得踏实,说起话来都火药味十足。亏得老伴懂得他的牛脾气,不怎么计较,躲得远远的。如果不是小孙子在,不知老王会惹出多大的乱子来呢。
人上了年纪,未必人人都看得开,有时难免会成为老顽童一个。老王想要写点什么,可大脑袋不受控制,就像初学作文之人,愣是没办法从脑袋里挤出一点思绪来。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王已经是五十多岁上了年纪之人,尽管课务不怎么多,但似乎浑身上下依旧不怎么舒服。人活着就是那么回事,年轻时忙个不停,没有工夫坐下来思考问题,等到真正闲下来,又没有了灵感来反省曾经出现的问题。
老王就像卡在风箱里的老鼠,左右不是,不由得坐在办公桌前愣神,渴望灵感女神能够到来。当然了,一个老教师,愈来愈觉得在校园里的空间不再属于自己,说出来的话,干出来的事都有些赶不上节奏。如果把牢骚话说出来,又有九斤老太的嫌疑,只能闭了嘴在一边卖呆。
生活中,人多多少少有些感慨,老王本来想着罗列出来,自己也算对得起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可惜的是,做教师似乎愈老愈不值钱,自己就像孔乙己一样,似乎没有人相信。同事带着同情听上几句,领导微微一笑纯粹是表面上的尊重,至于学生,叽叽呱呱的,才不怎么当回事呢?
老王一肚子皮相,写了差不多大半个月的文章,愣是找不到感觉。看着对面的小李欢快敲击键盘,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形成一篇像样的文稿,时不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老王又佩服又恨自己如何的不争气。写文章就像十月怀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怀上聪明的宝宝,就算怀上了,也未必是造物主带来的神奇。他写文章不知为啥,就是不知什么滋味,纯粹胡说八道。钱钟书先生曾经写过《灵感》这样的文字,讽刺的是写了许多文章,可在人物塑造上千篇一律,没有多少个性可言。老王生怕自己就是先生笔下的那位作家,每次坐下来,开头还没有写出个味儿来,就没话可说,自然而然在一边挤灵感。小李不解,老王写文章怎么满头是汗,自己却如一缕清风,并不要那么的费劲儿。
老王没有灵感,走在校园里,挠心一般,有许多事儿想要写,可真正坐下来,又灵感全无。他老是在问自己,只要与人交流,可谓是文思如涌,说出来的话一茬接一茬的,完全没有枯竭之时。哪里知道,一旦静下来,想要变成豆腐块文字,又不是那么回事,竟然写不出啥鸟文字来。
有时,老王不免向小李有话没话的搭讪,就是希望得到一点启示。没想到,小李没有说出什么雄辩大论,只不过淡淡的一句“无他,不过是把嘴上说的话写下来而已”。在老王的眼里,小李平日里不怎么健谈,别人说什么,有时与其似乎不怎么搭界。可读小李的博客,老王发现,这小子写出来的确实是大白话,然而,大白话的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哲理。
老王固执认为,写出来发表的文字一定要反反复复斟酌,完全需要当作名人名言来写。作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师,老王对文字特别考究,只要是文章批阅,才不管到底是谁写的,都会手起刀落,改出一点头绪来。孩子们害怕其做语文老师,尤其是写作文之时,往往老王批阅的文字超过了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可笑的是,孩子们看到老王的批语并不买账,依然故我。也许是代沟的缘故,老王觉得自己就是孔乙己第二,完全是多余人一个。小李不一样,孩子的作文批阅并不多,看到孩子们写的不错的句子,往往会划上浪线,圈上圈圈,给个大拇指而已。老王并没有因为批阅多孩子们的作文有多大起色,小李并没有因为批阅简单孩子们的作文有多大的失败,相反,老王的学生愈来愈怕写文章,小李的学生愈写愈有信心。
本来,老王看不上小李的文章,认为纯粹是愣头青,什么话都说,不知道裁剪的妙处。当然了,一个对文章特别考究的人,老王似乎写出来的一切都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经常是写了几句,自己不怎么满意,就会撩开笔在一边叹气。如果听到别人谈论什么话题,立马受不住嘴巴,似乎不论辩一番,自己有些对不起上天的恩赐。
老王渴望如大作家一般,只要落笔就能生花,可谓是字字珍珠,洛阳纸贵。小李写出来的半成品完全没有如老王的法眼,哪里知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偶尔,再怎么粗糙的文字,竟然能够赢得编辑的口味,陆陆续续有稿费得到。老王满脑子渴望得到智慧女神的呵护,可偏偏智慧女神眷顾不着调的小李,怎么会如此呢?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老王愈是这么想,愈是得不到心中的一切。嘴中千言万语,手上却灵感顿无。
小李有时看到这一切,有些不忍心看到老王皱着眉头痛苦,不由得安慰道:“不要拘泥,先写下来再说”。老王眨巴着眼睛,心里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呢?”孩子们害怕老王,因为老师对文章特别苛刻,老王害怕文章,因为文章的要求太高自己无可企及。
老王渴望智慧女神给予灵感,整日里盘算着到底如何才能够写出飞扬的文字来。不要说老王没有决心,人家从走上工作岗位起,竟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哪里知道天不如人所愿,一切似乎与初衷背道而驰,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总是有些差距。老王读了许多书,认认真真琢磨教材、学生,也算得上废寝忘食。眼睁睁看着大好的岁月从指尖溜走,想要写出一点像样的文字,却不能如愿以偿,人家小李工作还没有到二十年,竟然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多少有些意外。
老王不相信只要把嘴里说的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篇美丽的文字。有意思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十年前的一个学生,如今已经在政府的某个部门担任要职,哪一天,到学校来参观,恰巧遇到了教师老王。没想到,在学生的心中,老王的课妙语连珠,一堂课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学生见老师不相信,愣是从故纸堆里找到了当年的听课笔记,送过来。老王不敢相信,读着、读着,听课笔记竟然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评说。难怪一些大圣人,他们生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一旦有学生整理出来,竟然能够成为一代佳话。
老王读着断断续续的文字,不由得眼睛湿润,写作的灵感到底去哪里了,渐渐地,心中飘来一片祥云,整个世界变得温暖如春。抬望眼,残阳如血,灵感女神在天际出踩着轻快的舞步,勾勒出最美的智慧彩虹。(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