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阻碍课改前进步伐?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学天地 |
到底是谁在阻碍课改前进步伐?
只有走到教育的一线,我们才可能看到课程改革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尽管有时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亲身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学会自我反省,说不定能够找到课改失败的根源所在,不至于在今后的改革中胡乱作为,重蹈覆辙。
课程改革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许多人对课程改革本身不屑一顾,说到底依旧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出了问题。如果课程改革能够给广大师生带来好处,我看不用多说,只要有了点点火星,都会燃成熊熊烈火,快速成为燎原之势。
课程改革到底为谁服务?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可以肯定,改革失败在所难免。这几天,我有意无意地思考课程改革问题,不断地追究,似乎理出了一点头绪来。说到底,学校想要发展,师生想要从困境中突围,不适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调整,有时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所谓课程改革,在政府思维主导一切的今天,服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偏差。我们误以为只要领导满意了,认可了,改革就算成功了。殊不知,课程改革并不是为领导们脸上添金,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愿望,给其带来幸福学习与工作的环境。政府思维主导的课改,从根本上说很少关注人本身的幸福,而是着眼于冷冰冰的分数和排名。工业化大背景下,一所所学校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变成了制造分数的工具,搞得教育人整日里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要晚。我不反对学习需要吃苦精神,但无休止地让学生在分数的绞肉机上转,损坏健康与快乐确实有些不值得。
课程改革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广大师生,而不是千方百计迎合领导的口味。课程改革只有真正意义上扎根于教学一线,才不会被所谓的官僚们想当然的形式所束缚。课程改革的核心阵地在课堂,然而,我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分数,忽略了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带来的只能是课堂无限制地灌输,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的能力带来什么提高,恐怕只有少数孩子能够赢得光荣。
课程改革的服务对象绝不是少数人受益,而是带着普涉性的。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骨子里依旧被精英主义教育思想所左右,误以为只要大面积提高分数就可以减轻孩子学习的痛苦。殊不知,学习的最大悲痛不是分数,而是可恶的排名。我们的课程改革着眼点应该是活生生的人,可惜的是,许多教育管理者并不在意学生学得如何累,教师教得如何苦。只是在一边反复吹风,渐渐地,一所所学校就成了分数加工厂,置身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累。翻阅外国许多教育学专著,绝大多数作者都把着眼点落实到生命个体上,这一点,显然与当下提倡的分数至上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让满足分数与关注个性成长完美融合起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在不断的尝试,希望以最简便的方式来处理棘手问题,只不过这些民间的行为得不到官方的肯定与支持。一旦在自我觉醒改革中失去了希望,自然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到官方改革来临,本能地抵触也就不怎么奇怪了。真正聪明的改革者,绝不会过分干预教师的行为,而是主动到教师中间去,及时收集一些好的做法,再适当的梳理,才能够找到适合学校课程改革的道路来。
身边的零零碎碎的课改工作在教师之间随时都在产生,只要你愿意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不愁没有好的课改思路等着着急。我发现,最伟大的课程改革未必来自管理者,而是在于一个个教师个体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学校改革者能够巧妙融会贯通,说到底能够得到更大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主体绝不是学校行政人员,而是一个个教研组、备课组,他们的经验碰撞才是最最接地气的改革放向。许多学校管理者推行的课程改革为什么不能够接地气,说到底就是邯郸学步,没有自信,只知道跟在人家后面转圈,这样的改革看上去轰轰烈烈,真正的效果在哪儿,恐怕谁都没办法给予保障。
课程改革接地气地关键就在于如何集思广益,真正把教师个体尝试性改革进行梳理并提炼,最终朝着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前进。实质上,教师个体尝试性改革自然会出现过激的行为,无论成败与否,都会给学校改革者带来灵感与启发。许多学校改革者漠视教师的自觉改革行为,往往觉得这些零碎的改革不上台面,压根儿就不需要引起重视,殊不知,这种漠视带来的常常是改革之火在嘲笑与失败中走向夭折。
只要是正常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都会产生一些想法,并给予想法实现的空间,然而,一旦失败了,可能就会害怕再次的变革带来麻烦,这也是许多人参与改革热情不高的原因所在。我们需要时刻走到教师中间去,认真分析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稍加指点和帮助,说不定个体尝试性改革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炼。
在一些平常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因为办学规模太小而名存实亡。殊不知,明智的教育管理者会创设一些可以研讨的平台,让广大教师畅所欲言,说不定就会在交流中得到一些灵感。再结合先进的教育前沿理论,不断催生新的做法,这样的改革之路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人心齐,课程改革才会焕发无限的生命力。
学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服务平台,而不是约束人思想的藩篱。如果老是在一边强调步调一致,忽略了创造性思维,恐怕再怎么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都会教条起来。谁在阻碍课程的步伐,说到底依旧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方向出了问题。许多改革者一边在大胆地实行改革,另一边又不放心人,搞得整个课程改革不伦不类,纯粹变成劳民伤财的玩意,真的有些未必改革的初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改革者应该有着一股自信,而不是人云亦云,心中不明白到底学校需要从什么方面入手才能够让课程改革走上正轨。几乎每年都会存在课改现场会,人潮如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到底这样的现场会能不能起到推动作用,从实际效果看,简直弱为了。
我们的课改来自于课堂,更在意广大教师到底愿不愿意改革,有时需要彻底改变工作方式,无疑这样的变革刚开始是痛苦的。蔡林森先生在永威,没有推行什么教学模式,而是反反复复到教师中间去听课,及时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把课堂实效抓在手里,没有多长时间,学校的质量就有了飞跃。事实上,任何课程改革都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能被过去的经验蒙蔽了双眼,只有真正愿意到师生中间去,你才能够找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否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质量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课程改革一方面教师在个体尝试性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学校的支持,要么固化为所谓的经验,要么变成失败的阴霾,另一方面,学校缺乏改革自信,许多教育改革者要么凭经验办事,要么跟在人家后面转圈,捣腾花样繁多的模式。如此的课程改革只能在行进过程中,孤木难支,不能成林,最终走向失败,否则怎么会存在那么多平庸的学校呢?
到底谁在阻碍课改前进的步伐?作为教育改革者,千万不能够妄自菲薄,更不能自以为是,有必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集思广益,让身边个体尝试性改革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为学校飞跃发展注入新的生命。(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