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面向全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2016-10-25 14:28:18)
标签:

教育

杂谈

智慧

分类: 教育论坛

学校“面向全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学校“面向全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黄武雄先生在《学校在窗外》中以大量的文字篇幅来讲述“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殊不知,在学校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往往是少数人获益,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看客,无非是流水线上一个小小的存在物。

学校教育应该面对每个学生,然而,在质量唯一的今天,我们似乎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十之八九都在为两头的孩子费多少心思,忘记了默默无闻的中游孩子,看上去在抓两头促中间,实质上,却不能够真正满足“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愿望。

一个都不能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坐在教室里,一切都算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我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孩子,并不在于个数上一个都不能少,而是真正意义上走进其精神世界,让其每天都能够得到进步。

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真正做到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愿望。实际上,我们的孩子每天来到学校,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们的赏识,真正在思想品质、学习知识等方面得到新的认识。可惜的是,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问题上常常做得不够,只是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传道受业解惑上,这样的肤浅行为最终得到的是更多的孩子对学习的失望。

到学校为了什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孩子已经没有了思考,只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在浪费大好时光。我们有必要不断地强化为了什么来到学校,而不是成日里在催促到底应该如何记住许多知识。知识的学习固然是学校重中之重的事儿,但搞不清楚为了什么的问题,恐怕许多孩子就会因为目标性不强而丧失学习的动力。

我真的佩服一些中等生,他们在教室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依旧不抛弃、不放弃,日复一日的学习,从过程本身来判断也算是一大奇迹。优等生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光环,后进生花费了许多老师的精力,只有中等生规规矩矩,完全可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家长特别焦虑,不知道自家的孩子到底在学校里表现如何。

许多时候,我发现,一些家长不情愿到学校里去,原因就在于自家的孩子是中等生,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关注。如果你问老师,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含糊其辞的话语。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希望得到哪怕是老师一句肯定的话,可惜的是,自己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的任务,得到的却是可以忽略,难怪班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很少有孩子对目前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尽管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之说,但在一所学校,最痛苦地莫过于中等生。大伙都知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被无厘头的忽略。我们绝大多数学校为什么是普普通通,很难有所作为,关键问题就在于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符合时代的课堂,就应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而不是抓住少数。

一个孩子对于学校而言不过是多少分之一,然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应该是全部,我们从家长会看到大人渴望的眼神就可以判断一切。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围绕学生做多少文章,而是在不断地赶进度,图的就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孩子们接受了多少,有时因为种种因素可能没办法满足。有人说得好,因材施教,嘴里说得容易,真正意义上实施却特别的困难,原因就在于课时进度没办法与孩子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最终只能让孩子不能满足为了什么到学校的愿望。

学校学习与生活为什么是痛苦与无聊的?我认为优等生承载着大人的期待,生怕一不留神成为中等生,固然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而后进生,由于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整日里处于被责骂的环境中,试问有几个对学校存在特别感情,最最糟糕的是那些中等生,处于被忽略的地步,能够对学校一点一滴特别留恋的也不过是少数。正因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为了什么上学的愿望,许多时候,社会上下都对教育存在误解,没办法让教育得到和谐幸福的发展。

教师在与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够信口雌黄,记住,有时语言的伤害也是致命的,我们只有真正意义上尊重每个孩子,说出来的话才能够产生影响力。教育说到底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关系,如果只是单一地把目光锁定在少数孩子身上,忘记了沉默的大多数,就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恐怕也不会成为一流的教育家。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从心底关注每个孩子,你的教育行为才能够在细节上产生效果。什么是教育,对于孩子而言,走向社会,忘记了许多,剩下的就是。不妨问问自己,在这么长时间的求学生涯中,又有多少专业知识在耳边盘旋呢,更多的恰恰是老师说话的一句话或者做过的一件事。

无论是谁,我们都有必要在其出现困惑时给予帮助,可惜的是,许多时候,大多数中等生常常为老师们所忽略,不为别的,就是在抓优等生和后进生时,由于中等生没有造成麻烦而加以忽视。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可能是家庭的变故,也可能是人际关系的变化,难免会出现烦恼,如果没有人在前面指引,说不定就会闷闷不乐。这种带着糟糕情绪的学习与生活显然不利于个人的幸福成长,只有我们教育者从精神与生活上给予帮助,才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也许有人说,一个班五六十个人,怎么可能关心得过来?殊不知,关心未必需要过分的举动,说不定轻轻的一句话,一个温柔的眼神,都有可能让孩子的一生难忘。我们常常忽略一颗博爱的心,似乎整日里如陀螺一般,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儿,事实不然,只要愿意,至少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享受来自老师的一份恩情。

不要老是没完没了,与孩子的温馨关爱未必就一定要相互接触,有时,在评阅作业中也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从工作以来,布置最最常规的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写日记,一方面可以练笔,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发现其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情绪,只要稍微写上几句话,说不定就有可能让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

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有时属于真正用心者,不要以为课堂上讲了一些知识就算尽心尽力,殊不知,只有真正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愿意俯下身子,做孺子牛,才能够成为其健康幸福学习与生活的引领人与帮助者。

学校从来不是少数人能够享受成功的殿堂,而是面向全体,让孩子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得到阳光与幸福,这样的教育需要上上下下所有教育者付出心血,用心去耕耘。如此,你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行改革,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你的平日里的话语才有可能富有感情,让温暖的声音穿透孩子们的灵魂,哪怕骂上几句,说不定在孩子们看来都是最美的音符,想来,教育又有什么没有快乐与幸福可言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