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源头活水从何处来?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校办学源头活水从何处来?
只要是学校,我们总能看到“三风一训”,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但到底有多少人关注,恐怕就值得去思考了。殊不知,学校“三风一训”没有认识到位,整座校园就是一盘散沙,人心也不会有明确的思想目标,自然没办法行走得更远。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有必要在“山风一训”建设上下功夫,否则,有些对不住自身岗位。
可悲的是,一些学校所谓的“三风一训”,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随意性特别强,十有八九都来自于它山之石,很少建设属于自己的“三风一训”,难怪参观学习一次次,愣是不能把所在学校办好,不也是特别奇怪的事儿吗?
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从何处来?只要是真正热衷于办学的教育管理者都会特别慎重地考虑这样的问题,而不是草草了事,满以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又能够装装门面,不讲究实际的效果,这样下去,学校注定会走向平庸。可悲的是,同样的学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材料档案,竟然“三风一训”也不一样,实在奇了怪了。不要说基础学校,就连大学,也有撞车的现象,曾经,网络间爆料,全国许多高校在校风内容选择上不约而同的居多,试想,如此办大学,能够办出啥样的名堂,自然会向庸俗化滑落了。视“三风一训”为儿戏,胡乱进行解读,到头来,不要说老师云里雾里,恐怕连自己都含糊不清,这样下去,谁能够指望学校在高速轨道上运行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每天有许多的事儿需要料理,又何必在意挂在墙上的东西呢?反正有与没有也没啥大不了,何必如何耿耿于怀呢?实际上,如今的许多学校为啥没有鲜明的特色,师生置于其中为啥会看不到希望,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缺乏办学理念的建设,愣是在随大流,跟在这种人后面,就算再有耐心的人恐怕也会有悲观绝望的时候。
我发现,在当下,往往一流的校长能够缔造一流的学校,原因无他,不过在学校总体发展上有清醒的认识,在“三风一训”建设上不断地丰富并开拓新的内涵,从而引领广大师生在幸福的学习生活中飞奔。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提升的高度以及运行的速度。
学校管理者办学理念从何处来?我发现,从解读已有办学理念中来是首要条件。许多学校管理者好大喜功,总喜欢故作深沉,只要是前人的东西,不管正确与否,立马选择地就是否定,似乎不如此,不能显得自己如何有能耐。这种想法从根子上讲不过是自私自利在作怪,总觉得继承别人的东西,这是脸上特别没有荣光的事儿。实际上,存在本身就有合理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简单粗暴地否定前人的办学理念,只有继承与发展,学校才能够行走得更远。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他接手一所新的学校,往往会第一时间了解已有办学理念,即“三风一训”,而不是忽视其存在,再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强加上去。在官本位依旧没有退出时代的今天,自然没有人愿意在办学理念上与学校管理者过分计较,但这无疑传递了一个不好的信号:无论什么样的办学理念,都会伴随着一任校长的离任而结束,不要过分在意其存在价值。为啥这么说呢?现任教育管理者的行为决定了这种误解的存在,如果办学理念能够源远流长,一定会得到传承,可惜的是,许多教育管理者愣是为了标新立异,选择了拒绝,无非希望以此来消除前任的影响,建立自己的威信。
我们教育管理者不要随意地否定前任积累的办学理念,只有蹲下身子,充分解读已有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就算在此基础上发展,自然也有几分底气。事实上,一所优秀的学校,其“三风一训”都带有传承性,就像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带给无数学子学习与做人无限的力量。
学校办学理念从何处来,教育管理者想要在办学理念上拓宽发展空间,还需要走到师生中间去,不断地调查研究。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啥没有生命力,不就是缺乏群众基础,十之八九都是飞机上吹笛子——空对空,自然没有多少人在意其存在。聪明的教育管理者,他绝不会躲在办公室里想办学理念,更多的会到师生中间去征求意见,在此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智慧。实际上,只有把师生的智慧都发动起来,学校办学理念才能够深入人心,指引着校园每个人围绕办学理念去约束并规范自己,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据说,许多一流的校长,他绝不会让广告公司设计所谓的办学理念,而是让师生参与,共同设计,甚至校园许多角落都存在师生留下的笔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从而让学校办学理念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每个人的心田。
当然了,学校办学理念从何处来,作为教育管理者还需要从学习前沿的办学理念和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来。有时候,我们整日里在学校里转圈,难免有井底之蛙的嫌疑,只有学会走出去,才能够拓展思维,激发灵感,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富有特色并具备时代性的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理念不能够逞一时之兴,但千万不能够故步自封,只有吸收前沿的办学理念,才能够保证与时俱进,进而给学校发展带来活力。
总之,学校办学理念从何处来?我们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与丰富学校办学内涵,不断挖掘广大师生的智慧,围绕学校实际从整合并拓宽办学理念,学好走出去,及时借鉴前沿教育理念以及兄弟学校先进做法,以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真正意义上把教育做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阳光成长。(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