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如名医精堪技艺”才算真名师?

(2016-05-12 16:24:04)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名师如名医精堪技艺”才算真名师?

“名师如名医精堪技艺”才算真名师?

时下全社会都在谈论工匠精神,我们教师曾经一段时间被贬低为教书匠,在大伙的眼前出现的往往是只会照本宣科的无能者,实际上,真正能够干好教书这个活计还算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想在某个领域有着大出息的,就应该掌握独门技术,这就是凭着本事吃饭。为啥教书匠世人并不看好呢?说白了,自古以来,许多私塾先生都是落第者出身,否则,《儒林外史》也不会对落魄的老秀才周进进行一番讽刺,胡屠户更不会吆喝刚中了秀才的女婿范进,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心一意做个孩子王也算不错。当然了,一些落魄的闲官也会在教师队伍里混混,《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就是典型,真的如胡瑗这样的教育大师,成为太子爷的老师,那也算是凤毛麟角了。民间有许多有关教书匠的笑话故事,无非就是在教书过程中被孩子奚落或者被周围的人取笑,再加上落魄文人在社会地位并不高,据说夹在妓女与乞丐之间。

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过去的教书匠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工匠精神,只不过是糊口饭吃的工具,难怪钱钟书在《围城》中就写出官僚为啥要做教师,不就是希望在校园里镀金,等到机会来了,立马腾飞出去,正如贾雨村所说的“待时飞”。

教书匠没有木匠、瓦匠、雕花匠等其他行业吃香,说到底就是缺乏绝活,自然成为世人瞧不起的对象。据说,过去的许多有名的匠师,他们往往身怀绝技,不会轻易把绝活教给徒弟,生怕徒弟翅膀长硬了,抢自己的饭碗。有这样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木匠,他在八仙桌上很有自己的一套,然而,身边的徒弟一大堆,就是不知道这八仙桌到底如何组装才能够恰到好处。原来呀,每次到了开始组装时,这位私心特别重的师傅都会想办法把手边的徒弟支开,不用一支烟的工夫,一张完完整整的八仙桌都捣鼓好了。有名的匠师他们都会在不断的总结中得到一手别人不知道的绝技,难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从来不担心饭碗会没有了。

父亲在我小时候就说,猫为啥会成为老虎的师傅呢?其实呀,并不是老虎没有超越猫的潜能,关键就在于猫长了心眼,没有把爬树的本领传授,亏得如此,猫才能够在世上生存。殊不知,匠师们之所以能够活得有滋有味,不就是掌握了特别的技艺吗?

大自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掌握了逃生的本领,才能够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拯救自己,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如此,只有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活,才能够在人世间闯出一番事业来。教书匠为啥被世人贬低,一方面整个社会都特别看重功名利禄,只有当了官才显得容光满面,觉得有身份地位,自然看不上教师这样的活计,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考公务员;另一方面,教师在技艺上存在先天缺陷,只知道照本宣科,成为灌输式教学的机器,试想,这样下去,又有几个孩子佩服呢?不要以为教师在孩子眼中就一样的,殊不知,师生之间相互戴着有色眼镜,教师瞧不起学生,说不定学生更加瞧不起老师,这就是为啥同样的课堂,不同的人教,效果就是不一样呢?“亲其师,信其道”,原因就在于此。

教师想要真正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教学效果上做文章,尽管社会上下老是在喊着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总归还是以分数来见高低的。在当下社会,一位教师就算再怎么体面,如果在孩子成功上没有多大的作为,恐怕不用多长时间,也不会赢得孩子们的尊敬。也许我如此说,许多自认为掌握着教育真理的人不以为然,然而,现实就是这样,否则,也不会许多人削着脑袋想着去所谓的名校,教一流的学生。有人说得好,当下不是名师成就优秀学生,而是优秀学生成就名师,这才是关键所在。

有人说得好,真正的名师应该如名医一样,愈是疑难杂症愈是如鱼得水,而不是整日里看什么普通的疾病,也算本领大,如此,不就是典型的乡下赤脚医生一个吗?愈是高水平的医院,愈是有名的医生,他绝对是治病救人的高手,就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样,这样的人自然名声在外。

令人滑稽的是,许多名师却如贾雨村依靠学生吃饭一般,整日里只想着如何地写论文,怎么样的打磨一两堂所谓的作秀课,看上去在讲台上道貌岸然,至于有没有什么效果,恐怕只有天知道。不是如今特级教师满天飞吗?这些人中不乏优秀者,但也有滥竽充数之人,张口闭口这个、那个理论,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恐怕谁都很难判断,否则,也不会有人感叹,评特级材料一大堆,到底孩子们有了多少实惠,那就很难说了。我认为,如孙维刚这样的数学老师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官衔就是班主任,但是从其手边上出去的孩子考取名校的一大堆,难怪先生病了有那么多的家长自动去服侍。

可惜的是,许多名师一旦戴上了光环立马嘚瑟起来,要么在行政岗位上逍遥自在,要么就甩开脚步在外面招摇撞骗,我就纳闷了,为啥就不能够安安静静地到学生中间去,认认真真地经营课堂,让教育人生不断绽放精彩呢?

名师的技艺到底能不能带给孩子第二青春,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实际上,一些所谓的名师戴着所谓的光环,走到哪里都忽悠一大片,简直就是江湖郎中,不知道到底有多大能耐。可笑的是,一时的精彩说辞并不代表持久的真理,否则,也不会有些特级教师不敢在家门口说道呢?不就是在演说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的,恐怕挤出一些水分也不怎么奇怪?

一辈子都在经营课堂,这样的名师才有特别的味道,而不是稍微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立马奔走相告,俨然是太极高手,掌握了万能的本领,到头来,许多听从者只会有受骗上当的感觉。我不喜欢那些在外面飘而不再课堂上守本分的名师,他们说得好未必不对,但到底骨子里如何,恐怕不会令人相信。至今,我不喜欢听多少成功的经验,到想听听失败的教训,然而,又有几个名师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丑呢?

孩子的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要指望天真烂漫的爱就可以解决一切,殊不知,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完全是系统工程,单方面强化一点说不定都是无效的,这就需要真正的名师能够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其生活与学习环境,主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在神坛上说得天花乱坠,感人涕零。有人说得好,听名师的讲座,第一次觉得特别新鲜,等到一次次停下来,不过尔尔,此时就如吃饭吃菜时偶尔吞下老鼠屎一般,呕吐显然就不奇怪了。

有这样的故事,说的是人民教育家斯霞老师有一次到某个学校去参观,这位可爱的老太太跟着大队伍走,不知咋的,渐渐地从队伍中消失了,一大群人有些莫名其妙,只能四下里寻找,原来呀,老人家竟然走到学生中间,正在津津有味地交流着。真正的教育家从来不会少了与孩子在一起,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书籍,在看看黑柳彻子的《窗外的小豆豆》里面的小林宗作校长,又有谁心里不是装着孩子,愿意陪伴其一路走来,相信,魏书生做教师时,放学回家一大群孩子跟在后面,那是最最惬意的时刻,可惜又有几人明白呢?

魏书生为啥教育行政岗位换了一茬茬,为啥还沉迷于课堂呢?不就是伟大名师真正的技艺就是与孩子在一起,共同享受成长带来的幸福,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