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然”起来确实需要勇气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学校“自然”起来确实需要勇气
据蒲公英评论报道:大树上爬上爬下,草丛里捉蚱蜢,夏夜里看着萤火虫发呆,在草垛上打滚……放假时,除了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这样的童趣对现代城市孩子已经渐行渐远。浙江一位70后杭州爸爸,近日在网上发起了一个项目,想在江边众筹建一个“自然学校”,希望唤醒孩子们天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改变他们整日被束缚在枯燥的书本教育里或沉迷于电脑、手机、iPad的状态。
这位可敬的父亲的想法无疑代表着许多家长的心声,然而,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孩子的教育愈来愈远离自然,变得急功近利起来。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作为行动目标,而是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地制造矛盾,最终得到的是社会愈来愈复杂,人活着会特别的累。
教育即自然,本来孩子的成长就应该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可惜的是,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远离大自然,甚至破坏或者毁灭大自然,无限制地榨取大自然的丰富资源,给子孙后代留下许多难题,实在有些不应该。
当下的教育更多的是带着产业化性质的,许多学校都在有意无意地推行无缝隙管理,目的就是希望把一切时间都算计在内,把知识按照一定的程序灌输给每个孩子,从而赢得纸面上最大化的成绩。这与工厂流水线生产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零件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而已。
从上到下的教育,一直都在强调要以人为本,但在平日的行动过程中,我们常常背离了人的可接受性,总是以强制手段来达到学习成绩最优化管理。为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始终没办法退出历史舞台,说到底不就是教育在工业化大背景下愈来愈需要大容量、快节奏吗?而填鸭式教学方式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否则,也不会争分夺秒强化记忆,时时刻刻频繁地考试,打着日日清的旗号,目的就是希望突显智力快车,让孩子在考试指挥棒的带动下,考出令家长、社会满意的成绩来。
教育真正做到自然起来,从根本上说就是结合孩子的身心健康去量身定做出理想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以强制的手段来压迫孩子超负荷的学习与生活。我们的教育之所以矛盾重重,复杂多变,关键在于教育背离自然性,更多的选择利益的最大化,搞得广大师生生活在校园里会特别窒息,整日里过着陀螺式的生活,不能自由地呼吸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一张一弛为之道,教育工业化大背景下的每个人似乎都在赶路,没办法舒张筋骨,总是在处理着各种琐事,殊不知,在处理琐事的同时我们又在制造各种繁文缛节,不信,你分析一下周围的许多事儿,又有几件不是认为制造的麻烦呢?权力与意志不断地规范与左右教育前进的步伐,实际上也在阻碍着教育更加自然地发展,如此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无奈与失望。
大家都知道,教育应该给足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就像这位70后的父亲所倡导的那样,能够给孩子建立一个“自然学校”,孩子置身其中不会觉得特别紧张,只会放松心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快乐游戏。实际上,只要教育愿意放手,真正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这样的自然园地是可以拥有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孩子们喜欢的柿子林,如果教育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出发,是能够让学校真正做到充实的学习与快乐的生活完美结合起来的。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从来没有把河里的鸭子赶走,没有让校园的果树消失,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喜欢,只要你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是能够做到教育自然起来的。
当下的孩子,更多的是小胖墩,不就是长时间坐在学桌前做作业、考试,偷偷地来到电脑前,躲在被窝里选择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上消磨美好时光,然而,真正快乐的教育应该与美丽的自然联系在一起。我永远忘不了美丽的童年,尽管那时候家境不怎么理想,但是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躲在草堆的背风处快乐的阅读,抬头看看蓝天白云,静静听听鸟语虫鸣,无忧无虑地支配美好时光,正因为如此,至今依旧不愿意放弃读书,总觉得读书能够让自己得到无限的快乐。试想,如果当时老师也逼着读这、读那,整日里担惊受怕,我也不会如此痴迷与读书了。我们在强制要求干这干那的同时往往会让孩子厌烦所干的事儿,教育本来应该自由自在、和谐自然中进行,可惜的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不允许如此,一旦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唯一目标,教育的灾难性后果也就形成了。
教育说到底就应该如一座美丽的大森林,猴子可以尽情地爬树,鸟儿可以快乐的栖息飞翔,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泳,而不是猴子爬树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格,鸟儿要飞到什么样的高度才算优秀,鱼儿玩出什么花样才能够跳进龙门,然而,教育不是美丽大森林,而是死气沉沉地小水塘,没有了水的灵动,更多的是太阳底下发酵的臭气,任凭你怎么做,都没办法给天地万物带来幸福的天堂。
有人说的好,教育的成果应该来自于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许多孩子走出校门,能够留下的东西已经少得可怜,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对教育本身绝望。我觉得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问题,说到底还是学校教育存在种种不是。如果教育从一开始就学会为一个人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懂得合理地与周围人相处,明白为人父母的重要性与有为性,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快乐幸福的社会,这样的环境又能够帮助和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
许多教育之所以存在问题,不就是社会、家庭没有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教育,总是把智力开发作为单一的目标来执行,忽略了孩子在情商、责任商上的需求,进而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教育不能够正常、自然发展,社会只能愈来愈复杂,如此只能陷入永久的悖论之中,这是社会、教育都不愿意看到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学校想要真正自然起来,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设计者与执行者多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不要老是在面子上图一时快乐,忘记了里子到底需要什么,只有表里结合,相互一致起来,“自然学校”才有可能如雨后春笋,处处绽放活力,时时彰显青春。
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帕夫雷什中学》又何尝不是“自然学校”?教师可以自由自在地、不紧不慢地教书育人,孩子可以快快乐乐、安安静静地学习生活,更主要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在书中吹嘘教学质量如何的高,只是在谈论如何让每个孩子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有了多大的进步。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关注结果,恰恰在过程中挖掘更多的精彩,这样的魅力往往能够引领孩子在幸福的道路上快乐成长。
我发现有时自己是孤独的教育理想者,满以为教育可以在自由自在地天空下快乐成长,然而,教育很难得到自由与幸福,往往在虚荣的束缚下愈来愈让人窒息。看来,教育之路漫长,想要把“自然学校”落到实处,我觉得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需要社会各界同仁给以理解和全力支持。(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