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痴迷读书乃文明传承之幸事!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大学生痴迷读书乃文明传承之幸事!
据新浪微博“中国青年网”报道:山西大学大四男生小卢可谓“书霸”,大学三年多,他省吃俭用买了2682本书,几乎一天读一本。后因宿舍实在放不下,他将其中1000多本摆在楼道里,供同学自由取阅,受其影响,一些只打游戏的同学,也爱上了看书。(三晋都市报)
看到这则消息,我为“书霸”小卢点赞的同时,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读书无用者的眼里,如小卢这样的“书霸”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书呆子一个。殊不知,想要做学问,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一切都是拼盘式的作文,这样的人就是考上硕士、博士,照样没有多大的出息。
五四时期,许多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洋博士胡适特别厌烦,认为做学问的人就应该多读书,从而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这一点上,同时期的鲁迅也不反对洋博士的做法,觉得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纯粹是无谓的牺牲。
问题与主义之争到底谁对谁错,只能有历史来评判,但真正做学问者,就得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多思考一些问题。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他们也未必就是那么的聪明,十之八九都与自己能够下笨功夫有关系。
钱钟书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考入清华大学,还是走进牛津大学,都喜欢读书,认真做笔记,正因为如此,先生才能够写出博大精深的《谈艺录》、《宋诗选注》和《管锥编》来。聪明人做学问是要下苦功夫的,可惜的是世上聪明之人却不愿意下苦功夫,只愿意凭着小神气去专营利益,等到夕阳西下之时,才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天生愚钝,没有上过什么名牌大学,也没有什么高的学历,但从小就喜欢读书。大学期间,别人去逛街,我喜欢到图书馆借书,喜欢到街头淘书、买书,一日不读书就觉得空荡荡的。还好,三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白费,愣是在专科毕业的同一年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文凭。工作之后,整日里除了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喜欢带着一批学生,逛旧书摊、新华书店,买书、读书与藏书,陆陆续续十六年,到今天已经买了五六千本书。下班回家,喜欢随意翻翻所买之书,不由得手痒痒,也开始涂鸦一点文字。从开始的四五百字,到现在的二千五百字以上,尽管文字不怎么成熟老练,思维有时候不够清晰明了,逻辑不怎么严谨,但日复一日收集感情与积累知识,生活也变得充实与精彩起来。
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大学生。尽管社会上有些大佬说什么读书无用的话,但一个民族,就算有再多的物质财富,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来承载,社会想要走得更远,那是一种妄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先生在大好河山由盛转衰之时,顿然明白了文化对社会文明发展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真正支撑人类发展的两大源泉,一个是科技,另一个就是文明,然而文明往往就是以文化思想为载体,在字里行间传送文化思想,让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无论什么辉煌的王朝,在金戈铁马之后,在物质财富聚集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传承与发展文化,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无一例外。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写道:“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那种庄重的悠闲;也与我们的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阅读经典的那种庄重的悠闲无法跟得上生活的步调,精英主义者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更没办法制订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实施也是如此,我们宁可,整日里想着升官发财,每天刷微博、微信,收集许多营养快线式的信息,看上去懂的东西挺多,殊不知,真正能够化为自己精神血液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大师已经远去,文化濒临危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让身心停下来休息,从而等等失去已久的灵魂。我们一个个都在鸡笼式的办公室之间游走,低头摸手机,抬头看电脑,闭眼想着风花雪月,张口就是利益得失,如此生活,会觉得特别累与无聊。
这个时代,能够坐下来读书,而且坚持不懈,实在算是稀有动物了。小卢作为大学生,能够省吃俭用,静下心来读书,我觉得实在算是奇迹。看来,在浮躁不堪的社会里,我们总算还有一些读书的种子,哪怕是星星点点,也不至于让前辈们辛辛苦苦积累的文化思想丢弃。
泱泱大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读书人的坚守清贫,乐此不疲,伟大民族的复兴纯粹是空想。正因为读书人挑灯苦读,在文化领域耕耘,思想才得以传承与发展,一个民族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奢侈与浮华,文明的传承不需要,阅读与思想,文明的传承很有必要。我们不需要多少碎片化的口号,更不需要错乱的信息扰乱心智,更需要承载思想文化的书籍来推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读书人,不需要过分的功利,也不要不食人间烟火,需要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在点点滴滴的文字间散发着温馨,传播着幸福与快乐。
一直以来,许多读书人都在浮华的社会中偏离了轨道,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传承与发展文化思想,而是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始终把做官发财放在首位。不信,你可以走进大街小巷,听听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什么,十有八九就是赚了多少钱,在什么地方高就。也许你会说,高级知识分子不是如此,我看也好不了多少,许多人整日里盘算着做一个课题可以得到多少钱,出一本书可以凭什么样的职称。时下,不是有许多大学生为自己的导师打工吗?据说不称导师而称呼老板,如此学问产业化,我们能够研究出什么东西来呢?高级知识分子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干什么都在盘算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愣是以各种名义挥霍国家的经费,出现七拼八凑的科研成果又有什么可奇怪呢?至于那些打秋风者,骨子里就不是读书的料,仅仅是考试时稍微用心一点,考上所谓硕士、博士,挂着虚名,在世间如江湖郎中一般,这样的人,不要指望其做什么学问,传承什么文化了。
梁启超先生把一个国家的希望放在年轻人身上,我看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实际上,像小卢这样的读书种子,不管大学是否有名,只要愿意读书,我们真的应该保护起来,否则,任凭那些江湖术士滥竽充数在文化领域,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不利于文化思想的传播。
古希腊为什么会有璀璨的文化,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功不可没,意大利为什么会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不可缺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走得更远,孟德斯鸠、伏尔泰、休谟等谁能忘记?
文明发展需要真正的读书人,思想传播更离不开像小卢这样的人,正如明朝宋濂所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因此,大学生痴迷读书岂不快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