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成长不是取消“见义勇为”那么简单

(2015-09-13 08:17:1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孩子成长不是取消“见义勇为”那么简单

孩子成长不是取消“见义勇为”那么简单

新学期开学之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版《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少家长支持取消“见义勇为”,认为这是《守则》修订的一大进步,更加务实。有家长认为,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鼓励孩子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见义智为”。

修订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在一定程度上相应了社会的呼吁,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满足了家长的期望,是一幢功德无量的事儿。毕竟,在当下整个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小学生基本文明礼仪规范》是所有学校学生行为指南,可以肯定,只要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还抓在手里,那么,这三大守则都会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与执行。

一所学校,如果不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规范,只是在文化成绩上卯足了劲儿,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会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教师会觉得特别的累,整个校园会变得特别压抑。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做人的道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否则,浑浑噩噩只能无所作为,反而不利于自己正常的发展。殊不知,这些年,人们一直在讨论,中小学生到底要不要见义勇为的事儿,特别是一个个惨剧降临之时,见义勇为愈来愈不适应当下孩子的实情。

我觉得整个社会都应该见义勇为,关键是,浮躁自私的风气导致许多人不愿意见义勇为,反而喜欢自扫门前雪,才不管别人瓦上霜呢?如此,一旦出现了丑恶的事儿,常常是旁观者居多,真正能够路见不平的人,那是少得可怜,乃至没有。

我们有许多成年人应该担当的事儿都喜欢无限制地推给懵懂无知的孩子,美其名曰,青少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自己作为大人可以无所事事,正因为如此,社会上的不义行为才不能够阻止,从而酿造了许多悲剧。

孔曰杀生成仁,孟曰舍生取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我们从来没有把见义勇为丢弃,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在为一个正义的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是把这种行为单方面强加到孩子身上。

事实上,古人也没有过分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见义勇为,反而觉得见义智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孩子在传承见义勇为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自己。最典型的故事就是柳宗元笔下的《童区寄传》,这个叫童区的小朋友,被强盗劫持后,没有慌乱,而是开通脑筋,最终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从这个故事可以判断,柳宗元先生没有让孩子主动去见义勇为,而是在孩子受到伤害时,要学会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见义智为,从而为社会除恶。

再说蒲松龄先生,他写了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说的是自己的母亲被狼妖所迷惑,小孩子为了帮助母亲,没有选择与狼妖直接对抗,也是巧妙的跟踪,装上狼尾巴,靠近狼妖,最终以药酒杀了狼妖,这样的行为不可以为不大胆,但至少也是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再作出非凡之举的。

我们探讨中小学生要不要见义勇为,就是没有认真考虑,到底应该怎么样见义勇为才是最合适的,这一点上,古人似乎比现在人更加实在。从上述两个故事看,一个是自己的性命遭到侵害时,一个是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时,小孩子没有盲目冲动,而是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想出奇妙的方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见义勇为的目的。

仁义礼智信,古人从来没有单方面强调见义勇为,而是把见义勇为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点,外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在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仅仅依靠小孩子的见义勇为,这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教育部推荐给中小学生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只要你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汤姆就算再怎么想着冒险,最终还是要借助自己的智慧来处理一切危机,绝不是简单地冒险,这样的斗智斗勇才是一个孩子需要的行为。

再说了,成人世界不愿意见义勇为,仅仅指望小孩子见义勇为,这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本来是一个整体,需要每个人都有所担当,而不是选择躲避,不信,你可以分析许多公共场合发生的悲剧,实际上,只要三五个人站起来,吆喝一下,那种恶势力就会立马消停。然而,问题就是没有人愿意大喊几声,宁愿在一边躲躲闪闪,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殊不知,愈是如此,恶势力愈是猖獗,只能让一件事儿闹得不可收拾。

中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如果没有成人世界作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我们不是在无意中把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往恶势力虎口里送吗?可见,见义勇为需要整个社会都养成良好的风气,而不是单一的谈论孩子到底要不要见义勇为。

我觉得把见义勇为从行为守则上删除,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处理,为啥不对《中小学生守则》进行权威解读呢,如果武断的认为见义勇为不是中小学生的一盘菜,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还愿意见义勇为吗?我们不应该回避见义勇为这样的规范,反而要正确解读怎么样做到见义勇为,这才是关键。

我们国家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都是纸面上的,很难具体操作,甚至出现一些词语含糊不清,给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也就是说,面对民生的一个个法律法规,要在概念上做到准确地解释,要在可操作性上多做点文章,否则,就算把见义勇为回避了,一旦孩子面临恶势力,到底应该怎么办,那时候,头脑一紧张,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应该从孩子的成长环境去思考问题,不要自以为只要从守则上删除见义勇为这一条,孩子今后就会安全的生长着。实际上,社会上不可否认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恶势力,我们的孩子如果分辨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同时,大人们老是选择逃避,不敢挺身而出,谁能指望社会和谐文明幸福呢?

在恶势力面前,大人应该主动担当,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明白啥是好,啥行为不能干,同时,孩子面对恶势力的侵害,要学会冷静,不要慌乱,就像童区一样,尽可能保护自己,只要有空隙,就要寻求最好的办法让自己脱身,大脑里要始终盘算如何得到大人世界的支持,这是特别有必要的。

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子发现后面有人跟踪,不要慌乱,要尽可能往人群多的地方走,向警察或者交警待的地方走,如此,你才会主动得到成人世界的帮助,从而解脱自己,保护自己。

如果学校不给孩子正确地与恶势力斗争的方法,只是在谈论到底要不要见义勇为,那么,我们还能够指望整个社会永远清明下去吗?恶势力与正义力量就是弹簧,你弱他就强,他弱你就强,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起来。(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