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终有一天会变好的

(2015-08-29 07:10:1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终有一天会变好的

中国教育终有一天会变好的

杨东平先生即将出版的书题目是《中国教育会好吗?》,显而易见,在同时出版的书《教育的重建》中一定会有答案,可惜的是,书还没有来到手中,但从两本书名来猜想,先生可能认为中国教育想要变好,教育的重建显得特别重要。

实际上,提出教育重建也不是杨先生的独创,最近手上就有一本台湾教育实践家黄武雄的《台湾教育的重建》,打开当当网,搜索先生的作品,十之八九也是与调查教育发展前景有关系。可能杨先生对中国教育已经够绝望了,否则也不会与中国目前的高考梦工厂较劲儿,乃至于江苏教育学会的副会长叶水涛都看不下去了,不由得拿起笔杆子,与杨先生在衡水问题上较量一番。

实际上,两位先生的较劲恰恰是当前教育界的困惑,中国教育到底向何处去,是要孩子的前程,还是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显然整个国家分为了两派,一派提出极端的“只要楸不死,就往死里楸”教育管理理念,另一派要求学校以人为本,真正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理想非常丰满,可惜的是现实就是那么骨干,在长期的实践与论战中不约而同形成同一个命题,那就是这样干,中国教育会变好吗?

翻阅黄武雄先生的《台湾教育的重建》,你就会发现,书里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记录台湾4·10教育改造运动的点点滴滴,十六年过去了,黄先生没有对那场运动给予成功与失败的简单定性,而是以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展开讨论,也不知道杨先生的《教育的重建》有没有这样的高度。

教育发展从来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会经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只要拥有希望,踏踏实实地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一切还是会变好的。古希腊神话里上帝派潘多拉嫁给凡人,殊不知潘多拉又何尝不是一个真正的凡人,否则也不会拥有好奇,没想到好奇心给凡人带来了各种困难,亏得有希望存在,如果没有,不知道人类会变得怎么样呢?潘多拉的盒子在我看来就是人的内心,人心只要不死,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有解决的一天。

那么,真正能够带领中国教育走向光明,我们需要哪些人来参与,孩子的发展环境才会好起来呢?

我觉得需要一群忧国忧民的专家学者,然而,当下一些专家学者在实践家眼里有些不着调,整日里咿咿呀呀,唠叨个没完,似乎是江湖术士,哪里有口饭吃,就会想尽办法给人家脸上贴金,只要主人高兴,才不会认真思考,这样说,对吗?美其名曰,自圆其说,左右逢源。事实上,这些专家学者只要问问自己,这样做对得起党和国家吗?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引领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鲁迅实事求是应该算是榜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因为环境怎么样就放弃做人的道德底线,大家伙不凡读一读先生的全集,你就会发现济世救人,心系天下苍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才是一个民族最最宝贵的财富。中国教育想要变好,没有专家学者的忧国忧民的胸怀,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说一些违心话,我看,就算出再多的书,做无数次报告,无形中也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

当然了,仅仅有情怀还不行,还得主动到教育一线去实践,否则,你的忧国忧民也只能是杞人忧天,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一点上,我觉得当下的专家学者应该向钱理群先生学习,主动到基础教育中去上课,唯有如此,先生才真正地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但愿这样的专家学者来得更多些。每每听专家的报告,要么是贩卖的中间人,讲出来的话都是舶来品,搞得台下的人云里来雾里去,要么是自我经历的吹嘘者,为啥有些专家学者不愿意在家门口作报告呢,问其故,恐怕担心身边的人会揭开自己的老底,那是多么难堪的一件事儿呀!

其次,需要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家。不要对中国教育过分悲观,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坚强的实践家在教育夹缝中求得生存,甚至为此牺牲了健康,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尊敬。不说别人,就看蔡林森先生,七十多岁的老人本来可以待在家里享福,可是,自己还是愿意吃苦,竟然创造了永威奇迹,似乎一点都不逊于洋思中学的改革。看看《蔡林森校长》的一天,你就会明白,一个真正想要让学校在夹缝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要付出多大的辛苦,有时候,吃苦还不一定有人说好的。这位老人五点钟起床到学生宿舍,马不停蹄地到各班巡课,戴着眼镜听课、评课,坚定不移地走教育改革之路。在教师当中,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实践家,已故数学教师孙维刚就是其中一个,他强调整体教学,主张育人为先,正因为如此,先生才会得到许多学生的敬佩,乃至于生病住院,家长们愿意轮流服侍,读一读《中国教学的奇迹》,你一定不会对这样的教师挑三拣四了,剩下的只能是佩服。

中国教育的实践家们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一样,不管肩上的石头怎么样难以推动,就算最终还要滚下来,可是这位神话人物硬是不买账,还是咬碎钢牙往前走,令人敬佩的实践家们从来不会因为外面叽叽喳喳的声音而放弃行动。为此,我们的许多优秀校长、出色教师熬白了头发,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然了,实践家们比那些好大喜功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家们明白只有真正为师生的幸福着想,才会给学校带来可以休憩灵魂的地方,海门东洲中学老校长张炳华连校园里水里游的鸭子、树上结的果子都特别用心,这样全心全意为师生成长花费大量精力,又有什么不好呢?然而,那些好大喜功者,明明没有什么改革成效,硬是把一切都往自己脸上贴金,再加上一些不道德的专家学者,彼此利益共存,竟然出现了一大批虚假的改革,别看书出版得特别漂亮,真正能够帮助教育走上正轨的却少得可怜。难怪有些教改的书籍,老师花了钱买回家,看了、学了,可就是没啥用?用有的人话说,看上去冠冕堂皇,可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最后,中国教育要变好,还需要理性的家长和正派的官员,否则,教育只能在夹缝中愈来愈透不过气了,到时候,一旦从事教育的人都没了希望,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但愿这一天不要到来。

实际上,中国教育之所以问题重重,说到底还是人为的结果。不说别的,就说每年炒得热火朝天的择校,不言而喻,不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想出的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办法,给少数人谋福利。我有些纳闷,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不思量着如何富民,而是千方百计地打老百姓兜里钞票的主意,我们能指望干群关系好到哪里呢?事实上,我们的政府只要解决好了教育与医疗的问题,社会难道不会朝着幸福和谐迈进吗?

如今择校热没办法收场了,只能拿教师来折腾,要么搞均衡交流,要么逼着教师违背教育规律来争取所谓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个社会,人人争利,谁也不愿意后退一步,到头来,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只能愈来愈繁琐,由不得人去怀疑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会好吗?

仰望星空,看不到苍穹的尽头,脚踏实地,我们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欣赏到变化带来的风景,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在内心深处鼓励自己,只要希望在,教育会变好的。(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