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近日,甘肃省张掖市一高三考生反映,之前自己填报的志愿被老师修改,本来等待高职录取的她却被三本预科录取,而三本预科要读五年,花费太高,不符合她和家人的意愿。肃南县教体局局长告诉记者,当事教师在征集志愿时,发现学生成绩够上三本预科,因学生在乡下便私自做主报了三本预科,系好心办坏事。
看到这则消息,我们在为考生没有上到心仪的学校而遗憾之外,也为教师好心办坏事而陷入沉思。实际上,在孩子面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时不时存在好心办坏事的尴尬。
每年到了六七月份,从来就是各个学段毕业班孩子特别煎熬的月份,小学生、初中生在为如何进入重点学校而郁闷,高中生在为上什么样的大学而纠结,大学生在为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而惶恐!为啥呢,毕竟每个学段的孩子都面临着人生一大选择,就像一位旅行者,看到前面是一个岔路口,你不知道那条路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风景,在选择之时,自然会焦虑不已,最可悲的是,孩子往往不能决定自己到底走哪条路,毕竟在孩子背后有无数大人在拿主意,提供各种参照,如此,大人出现好心办坏事也就不奇怪了。
本来,到底应该走哪条路,完全由孩子说了算,然而,在中国大人大包大揽的背景下,孩子反而成了闲人,大人却成为孩子走哪条路的最终决定者。难怪有些学生一旦按照大人规定的路线行走,如果没有走出条像样的路来,往往抱怨大人的乱作为,害得许多大人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伸。
中国式的家长为啥敢替孩子的前程做主呢?说到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约束下,许多大人有意无意地充当起决定孩子前程的救世主来。他们觉得孩子整日里在校园里读书学习,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自然不够客观,自己在人世间来来回回这么多年,在见识上自以为高出孩子一筹,代替孩子做主堂而皇之,完全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对外面的世界拥有客观的认识,他们在决定孩子未来命运时自然会四处打听,求教老师也就在自然不过了。殊不知,每年决定孩子前程之事,不是孩子问报什么样的志愿合适,往往是家长反反复复地咨询,总希望老师能够给孩子推荐最最合适的志愿。
有经验的老师不会轻易地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具体志愿,只会根据以往的判断和目前孩子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让家长和孩子做主,毕竟,志愿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哪位老师想在这方面越俎代庖,好心办坏事还算轻的。事实上,我们在指导孩子填志愿时,都会给孩子和家长充分考虑的时间,绝不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像肃南县这位老师好心办坏事的行为,真的有些不着调。
我觉得肃南县这位老师不征求家长和孩子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客观判断来给孩子修改志愿,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反而应该引以为戒。试想,这位老师完全把填报志愿锁定在孩子具体学习实力的基础上,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承受能力,结果,被学生举报也不要喊什么冤枉。
事实上,我们不要否认,这位老师对班级每个孩子有清醒的认识,至少对孩子的实力了如指掌,否则,填报三本预科也不会一报一个准。说不定,该老师在学校完全是权威人物,过分的自信完全可以充当决定孩子前途的救世主,在正常老师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为啥呢,凭自己的判断可以想到,这位老师一定不止一次为孩子的前程作想,说不定还得到了来自许多家庭的赞许。
实际上,许多家长也希望从教师的嘴里得到孩子最合理前程的判断,只不过,正常的老师只会提供参考,绝不会越俎代庖,把最终决定权还是交给家长和孩子,否则,一旦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到那时候,教师会被家长和孩子抱怨一辈子。
记得有一次,作为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在孩子模拟考试结束后,根据各个分数段可能上什么样的高中,自然许多家长面对面或者打电话进行咨询,我只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参考意见。没想到,一个女孩子,她可能与父母商量了,快快乐乐把志愿草稿交来了,哪里知道,过了一会儿,孩子的父亲过来了,他显然不同意孩子报那所学校,认为孩子没有那方面的实力,出于尊重孩子和家长的原则,我立马把孩子喊过来,这下好了,父女俩吵了一顿,结果,父亲占据了上风,孩子只能灰头土脸的选择服从。为此,我只能鼓励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志愿既然填好了,就不要再在意了,作为老师,我们只能这样做,哪里知道,最终的考试,孩子真的达到自己填的志愿分数线,这下好了,母女俩开始抱怨自以为是的父亲了。当时,我亏得长了个心眼,让孩子有知晓权,否则,一定会好心办坏事。
可以说,到底谁来决定前程,我看还是孩子自己做主,大人只不过是参考而已。有一天晚上,妻子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听声音,显然是一位母亲打来的,大意是,父母亲四处打听填报的志愿竟然被孩子给篡改了,这位暴躁的母亲在接孩子时,听了这则消息,立马甩给了孩子一个耳光,没想到,孩子牛脾气上来了,就是不愿意改动,当然了,最后,由于孩子的坚持,大人也只能作罢。没想到,成绩出来了,这个小毛孩居然高出了自己心仪学校分数线,那时候,家长当然心情非常舒畅。难怪孩子的母亲在电话里乐滋滋地说,“亏得自己当时没有与孩子倔强,没想到孩子还真的挺争气的。”
也就是说,填报志愿,我们大人都不是决定者,而是提供各种参照的信息收集者。有人会说,孩子整日里待在学校里,不会有什么见识,实际上,尽管孩子待在学校里,但是孩子之间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有让孩子真正的感兴趣,愿意为之奋斗,这样的选择才具备实际意义。
为啥有些乖乖孩子,上了大人自认为心仪的学校,可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发现不怎么适应,到时候,就算考的是再怎么重点的学校,孩子也未必就能够拥有幸福的前途。试想,大人一味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毕竟孩子的生长环境与大人不一样,见识也未必相同,更加可悲的是,时代永远属于年轻人的,往往世界的变化都为年轻人准备的,到头来,大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误判而懊恼不已,这样的悲剧不断地上演,可还是前赴后继,实在算得上是大人与子女之间最最遗憾的一件事儿了。
教师固然不可以给学生做主,父母亲也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选择,多帮着孩子分析选择本身的优劣得失,真正意义上,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毕竟,人的选择也是一种责任,无论选择的前景看上去如何的不堪,但是,只要选择者心甘情愿,总能够在形式各异的选择领域干出别样的成绩来。
高明的教练,他们都会给自己球员适合的空间,却挖掘自我潜能,从而创造一个个神奇的比赛,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在前途选择问题上多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殊不知,孩子选择前程的过程也是责任心强化的重要环节,不要老是小瞧孩子,自以为孩子啥都不懂,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判断,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实力,如此,孩子固然不会抱怨家长,家长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可以说,最科学、合理的志愿填报,孩子的兴趣、选择是最终的落脚点,大人的客观判断,经验的提供只是参照,没有决定的性质,唯有理清了这样的关系,面对孩子的前途选择,大人才不会好心办坏事。(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