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信考试到底离孩子成长有多远?

(2015-08-13 07:58: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诚信考试到底离孩子成长有多远?

诚信考试到底离孩子成长有多远?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学校到底该如何应对?20131月的期末考试,南京某中学将高二年级的一个考场设为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不仅不设监考教师,就连领试卷、发试卷、收试卷等各环节也都交由考场内的考生负责。结果是巨大的惊喜——各科考试中,德育处一名教师表示“诚信考场”不仅无人作弊,很多环节甚至比有人监考的考场做得还好。此后,学校开始逐步推广“诚信考场”获得众多家长和师生点赞。

看到这则消息,我就在想,诚信考试到底离孩子成长有多远?为啥呢,在考试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每逢大考(中考、高考)都会有一些地方发生匪夷所思的事儿。替考作弊常常见于报端,也不知是什么方面发生了问题。

我们已经陷入到了怪圈,误以为只要强化监考手段,就可以促进公平、公正的考试存在。然而,作弊与反作弊似乎就是魔与道一样,时不时地在斗法,从来没有停息过,自然而然也会因为考试发生许多的事儿,搞得参与考试的人员紧张兮兮的,可以说,心脏不好的人最好远离考试。

有同事讲过故事,说某个孩子参加中考,不知怎么搞的,明明把准考证带到考场,可就是没有了,一大群人帮着寻找,可就是找不到,后来,有人提议到屋梁上看看,没想到,这张调皮地准考证硬是鬼使神差地溜达到那里,难怪每逢大考,许多人烧香拜佛,放鞭炮求好的套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千万别出现什么乱子。

正因为最终的大考有严格的流程,这就导致平日里地考试也是如临大敌,可悲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理念正化为行动,愈演愈烈,据说,许多学校由原来的月考变成了周考,据说还在研究每堂课都得考试,表面上看希望孩子增强应试策略,骨子里还是为了掩饰平日里正常上课的无趣。说实在的,如果没有考试,那么,许多老师的喋喋不休就会成为孩子不喜欢的对象,如今有了考试,既然产生考试,学生之间就有了排名,如此,老师和家长就有话说了。考试就像风筝的线,一头系着学生,一头拽着教师和家长,无论风怎么刮,都没办法改变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准则,可以忽略人性,也可以无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许多孩子之所以害怕学校,说到底就是害怕考试,害怕围绕考试所做的一切事儿。就算在平庸不过的课堂,只要老师瞪着眼睛一喊,这有可能要考,立马,孩子们来了劲儿,记笔记的记笔记,念念有词的念念有词,谁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当然了,考试也是一流的严格,平日里完全按照大考的模式进行,学生在紧张地答题,老师在紧张的盘算,自己班级到底能够考出啥样的成绩。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出点成绩,走在路上脸上也有光。

平日里考试为了孩子更好地适应决定终身的大考,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此,总不免幻想考场能够松懈,自己可以甩开膀子作弊,自然而然,就会琢磨怎么样掩人耳目,为此,一些学校会以应考为名变着法儿地传授作弊技法。当然了,学校不会说作弊怎么样的不好,而是说前几届什么样的孩子,他如何作弊的,最后考了什么样的成绩。如此,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希望作弊能够出现,顺理成章就会对那些监考老师表达看法,一旦监考老师有什么特别的举动,立马会引来社会的舆论压力,这样的事儿发生得也不算少。

康德认为,人应该时时仰望星空,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得德性。那么,人的德性如何体现,那就是自身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保持自制力。我们单方面强调考试的严肃性,忽略了人到底需要什么。

为啥会出现高分低素质的现象,说到底,一张试卷很难真正意义上体现一个人的全方位素质,正如孔子所说,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如果我们的考试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行为思想本身就是违背教育初衷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信任关系,我不知道除了考试这根线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一个人在成长中不至于无所事事。考试成了校园人际关系的主旋律,人除了考试,似乎不需要做其他的什么事儿了。这样,教育的问题愈来愈多,许多简单的事儿也变得异常复杂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至于有没有多大的效果,谁也说不清楚。

我觉得南京某学校的举措无疑在为教育正本清源,至少从考试这件事儿上让孩子知道,诚信是一个人成长的底线,正因为如此,孩子也会在诚信的舆论氛围中约束自己的不好行为,从而坦坦荡荡地考试,这样的心境往往有利于孩子正常发挥,反而能够考取自己满意的成绩。

不要以为这样的举措有什么创意,实际上,许多教师都这样的干过,不说别人,我就这样做过。可能是乡村的孩子比较单纯,我在班上强调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测试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调整学习方法,更好地落实下一步行动计划,同时,宣布考试应该保持诚信,介绍诚信考试的意义和价值,并利用班会课,讨论为什么要诚信考试,如何诚信考试。

说到做到,第一次测验,我就全程让孩子进行,也许大家都会认为孩子一定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实际上,一切并不简单。只要有一个孩子被邪念所迷惑,立马会产生多骨米牌效应。我在进行测验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等到考试结束,我没有对这场考试进行过多点评,而是试探地说,这场考试到底有没有作弊行为,产生了作弊行为也不要以为奇怪,就算你没有作弊行为,到底有没有作弊的念头,不管情况怎样,不妨以“一场______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考试时真实的想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心理历程的撰写是多此一举,我却不这么认为,原因在于,一个人想要把诚信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在潜意识里进行自我觉醒,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味地强调诚信考试的必要性是无济于事的。

没想到,孩子们都特别坦诚,可能平日里我要求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写自己的缘故,许多孩子除了描述考场怎么样,也写出了自己的心理历程。再说了,孩子不敢在文章中撒谎,为啥呢,毕竟别人的文章中说不定也会写道自己,人还是希望积极向上的,到那时才是真正的难为情。

等到作文收上来,才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坚守不作弊的原则,但是在坚守不作弊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良的念头,尤其是看到少数孩子正在作弊时,这样的念头愈加强烈。当然了,那些被作弊念头俘虏的孩子,在作文中更是后悔不跌了。

在评讲作文时,我设身处地地给孩子剖解人如何失去诚信的过程,要么是自己为了争取好的成绩,希望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留下好的印象,一旦没有了别人的约束,自然存在侥幸心理,要么是看着别人正在做,自己不敢就会认为吃亏了,……然而,这样做,良心上会受到谴责,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什么知识懂了,什么知识还没有掌握好,搞得老师心里也没有底,如此,在让孩子们进行讨论,深刻理解为啥要诚信考试,如何进行诚信考试……

孩子们还算争气,那一届的学生,以后遇到什么考试,完全可以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许多老师反映,这一群小毛孩,平日里尽管大事小事不断,但考试时不用那么费力,也算是一件特别庆幸的事儿。

我想,诚信考试到底离孩子成长有多远?关键是我们成年人到底有没有让孩子真正意义上走进诚信。(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