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劳动教育缺失对孩子意味着啥?
据教育部网站3日公布的一项文件指出,我国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拟用3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如今,许多本来正常的东西都变得不太正常,常常用看似更加完善的制度进行弥补,到头来,只能让形式主义风行,导致许多学生、家长与老师苦恼不已,不由感叹,啥时不再折腾。
实际上,强化劳动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我们有必要思考,到底是在什么大背景下,孩子的劳动教育缺失了,如果这个问题思考含糊,那么,就算再完美的考核标准也无法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
国家规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予以重视,然而,当下的教育,真正表达学校成败的常常是智育水平的高低,其他东西,只要不考试,没有许多学校愿意在那些方面下功夫,家长也担心因为劳动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我们似乎走进了一种怪圈,一项教育规定没办法实行,只能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解决,俨然就是灵丹妙药,殊不知,真正加重负担的依旧是老师与学生。如今,啥都要考试,德育需要班主任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评估,体育已经加入了中考,据说,不用多长时间,美育也会成为考试的一大科目,如果,劳动教育再进行考评,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总算齐全,按理说,这应该是值得庆贺之事,不知为啥,作为教育人,没有欣喜,更多的是担忧。
劳动教育按理说应该贯穿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之中,不是刻意地用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说清楚的。许多学校完全可以围绕劳动考核而考核,纯粹地逼着孩子、家长、老师造假,如此下去,那完全失去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初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见过许多考评文件,动不动就是几十条要求,看得人头昏眼花,不知该怎么办好,然而,等到验收时,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只不过匆匆过场,原因很简单,要求过高,谁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呢,只要差不多就行了。同样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也会出现内容繁杂,无法执行的现象。
我觉得劳动教育的缺失不是考评制度能解决的,它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需要我们从根子上去思考。曾几何时,学校从来不缺乏劳动教育,每年开学,学校杂草丛生,教师与学生会自带工具把校园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如今不一样了,开学之前,许多学校会找一些工人来铲除杂草,学生只要负责把学校打扫干净就行了。殊不知,学生没有美化校园的过程,往往会成为学校优美环境的破坏者。为啥,许多学生废纸乱扔,口香糖随便吐,不就是误以为自己破坏环境无所谓,反正有人来处理。
我们常常看到一所学校,一大早,孩子们辛辛苦苦地打扫卫生,地上可谓是一尘不染,等到下课铃一响,校园里孩子开始活动,不出几分钟,瓜皮纸屑塑料袋,什么玩意都有,如果你让一个孩子捡起来,说不定孩子会很不情愿。一方面,孩子在辛辛苦苦地打扫卫生,另一方面,孩子又会不由自主地破坏环境,很显然,这都与学校没有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有关。
学校教育从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学校环境乌烟瘴气,就算学习上抓得再紧,那也无济于事。我们走进教室,不要看别的,如果教室里物品排放乱七八糟的,地上更是废纸塑料袋乱扔,你能指望这个班学习好吗?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每接手一个班级,绝不会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分数,而是千方百计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统一思想上做文章,在形成良好班风、学风上下功夫,只有班风正了,学习才会不断地谋求进步。同理,一个优秀的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固然是对的,但不从学校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上下把气力,就算你在死楸蛮干,恐怕成绩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劳动教育首当其冲,这偏偏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忽略的。我们渴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长足进步,就是不愿意去思考,孩子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不能够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的技能,如果逃避劳动或者敷衍劳动,就算脑袋瓜再聪明,考出的成绩再怎么一流,也无济于事。
劳动教育往往与良好地品质联系在一起,如果知道了劳动的价值,食堂里也不会浪费许多食物,孩子也不会挑食。然而,我们缺乏对别人劳动成果尊敬之心,喜欢自以为是,误以为,天地围绕自己旋转,完全可以肆意妄为,结果是损人也未必利己。
我们给孩子到底种下了多少善良的种子,这取决于自己对劳动的态度,实际上,我们的一些老师也未必在意劳动,他们的办公桌上也是乱七八糟,地上也未必一尘不染,一些喜欢抽烟的教师更是烟头乱扔,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学生在打扫卫生时,常常会边扫地边抱怨,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理论一套一套的,可地上一个个刺眼的烟头说明了一切,他们说的话完全是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致,许多教师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榜样力量,这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淡化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教育工作者在给孩子劳动教育的同时,自己也要反省,想想,你与孩子说的一切,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人就是奇怪,行动的力量往往甚于说教。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一些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主动完成家务活,许多人也许会惊讶,实际上,我们不要刻意地去强调啥,该干嘛就干嘛,反正能够让教育变得完美起来。
过去,学生与教师一起打扫校园,不仅仅开学如此,一旦校园杂草多了,学校都会组织这样的活动,甚至,那时条件简陋,广大师生会灵活运用学校闲置的空地种上一些蔬菜,学生看着瓜果菜蔬一天天长出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当时的孩子很单纯,他们知道,老师过得不容易,拿着一点点微博的工资,这也算是学生送给老师的最美礼物吧!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最有意思的是,轮到大忙季节,学校还会放假,毕竟,乡村教师家里都有一亩三分地,劳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一些孩子还会主动到老师家帮忙,师生关系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一个学生为孩子打伞就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了。
怎么样进行自然地劳动教育,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家庭有没有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反对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这是对劳动本身的玷污,应该提倡我劳动我光荣,如此,孩子才能在潜意识里热爱劳动,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许多孩子一旦步入社会,为啥会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没办法干出效果来,说到底,就是没有认识到只有学会劳动付出,我们才能够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就像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并培育庄稼,尽管平日里经受风吹雨打,但丰收的喜悦会让人忘记一切。
如果张口闭口就是劳动的报酬,遇到各种劳动活计,能偷懒就偷懒,能推卸责任就推卸责任,如此的人,就算才华横溢,也未必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看来,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适应社会,挑战自我的关键。(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