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可上网找答案未必愚蠢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考试可上网找答案未必愚蠢
据英国牛津、剑桥和RSA考试局联合负责人马克大维近日表示,在考试中允许使用互联网,既照顾到了现在英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将来借助互联网更好地工作。
没想到,另一个英国人克里斯·麦克格文说:“你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关于如何使用谷歌的考试,但是你不能把谷歌用在历史和地理考试中。我们必须要对孩子的脑子里的知识进行测试。”说这话的人是英国当代教育宣传运动组织负责人,毕竟该组织批评允许在考试中使用谷歌的提议是“愚蠢的”。
我想如果这样的方案在中国出台并实施,可能会被骂得狗血喷头,不出多长时间,就会迅速没有市场,消失得无影无踪。试想,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十之八九都是从网上照搬过来的,许多题目只要稍微百度一样,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找到源头,这样下去,广大教师还怎么活呀!
为啥,如今的孩子作业负担特别重,除了一部分孩子认识学习意义上出了问题,更主要的是,许多老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毫无边际的狂轰乱炸。不要以为一些老师的水平有多高,我看没有了标准答案,他们也会束手无策。尽管许多人嘴里都在谩骂标准答案存在许许多多缺陷,但真的没有了答案,恐怕许多人又会焦虑不堪了。
只要你走进学校,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学校里的印刷机是不停地工作,毕竟,如今网络资源共享,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题只能愈来愈多,自然学生的作业负担会愈来愈重,他们没办法用鼠标来应付,只能用原始的手写来完成一切。在《中国学生的四十二条悲哀》中第一条就是基本上所有的学生手指都是变形的,或者右手中指左侧有老茧,不信看看你的。也就是说,减负,在国内只能算是笑话,不能信以为真,绝大多数孩子都把大半的青春花费在写作业上。
难怪年年喊着要给孩子减负,可我们的老师就是没办法给孩子减负,毕竟上级部门嘴皮子一动没啥关系,根本在于还要搞个学校大排名,这是事关面子的事儿,谁敢马虎呢?然而,你可以看看孩子们做的作业,一方面固然是铺天盖地的试题,另一方面就是漫无边际的抄写,无论成绩怎么样,都会在新课结束后搞无边无边地测验,许多孩子都会得到许多因为失误需要加强记忆的抄写作业。如果你仅仅认为抄写是文科的是,那说明自己没有真正走进校园,事实上,如今的学校,文理科都要求孩子抄写,有时候,理科概念的抄写并不比文科字词方面逊色,问其故,老师们都会说,概念搞不清楚,您能指望其运用吗?反过来,我要说,不求概念的清晰理解,抄多少遍恐怕作业也未必大。不是有这样的笑话,说什么,一个小学生因为三七二十一默写成了三七二十八,被老师要求回家抄写一百遍,孩子们兢兢业业地抄写三七二十一,等到最后,孩子完工之后,说了句不管三七二十八,我总算完成了。实际上,抄写有时候未必就能够纠正孩子的错误印象,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错误印象。可见,我们的教师想要让孩子正确清晰地理解概念,需要从一开始就理清概念,从而让知识在孩子大脑里形成一棵棵完整体系的知识树,否则,以抄写为主,只能让孩子的学习愈来愈混乱,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儿也就产生了。
我认为,无论是做题目,还是讲解概念,教师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要思路清晰,不折不扣,千万不能等到复习在加工整理。为啥,有孩子到了学校所谓的强化班没办法发挥自身的特长,说到底,这些班级的老师讲得太快了,说不定,自己稍微卖呆,马上一个知识点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
已故姚止平先生喜欢给新教师送三件礼物,那就是一把直尺、一把刻刀、一瓶浆糊,目的很明确,不允许教师直接从网络上拿什么试卷来考学生,而是要求老师研究试卷,从各种试卷上选择有价值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如此,就不会让试题脱离学生的实际,正因为这样,如东栟茶中学才会拥有二三流的学生,却考出了全省一流的成绩。据栟茶中学的某位老师透露,他们出一套试卷,常常自己要做上千套试卷,否则,是很难令学校管理层满意的。
可以说,真正优秀的教师绝不会照搬网络上的试卷来训练学生,最好进行创新,可惜的是,当下整个教育界,都打着资源共享的旗帜,拿着成年累月积淀下来的试题让广大学生在其中奔命,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多长时间是学生,就会有多长时间的试题跟在后面,甩也甩不掉。
当然了,每年的中、高考之前,各级教育机构都会组织一小簇人,削着脑袋,静下心来思考,平衡各类学生,制作原创性特别强的试卷,尽管也会遭受一定的社会非议,但总归还是下一届毕业班老师研究的重点,经得起考验。然而,如此的试卷也有许多是靠记忆来完成的,美其名曰:7:2:1。殊不知,正因为7/10的基础知识考查,孩子们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也让许多孩子失去了创造力,这确实是许多教育者难以想象的。我们把过多的精力花费在机械的知识记忆上,到头来只能造就许许多多平庸的孩子。据说,有些理科老师没办法了,还会让孩子背诵例题,实在是牛气冲天,让人匪夷所思。
回过头来,如果允许考试时上网找答案,首先可以让平日里的测试进行全方位改观,毕竟,那种直接从网络上随便拿试题来测试或者布置给学生的现象会大大减少,为啥,老师给孩子训练试题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并运用知识。如此,也就不会有老师轻易地到网络间去搞拿来主义,他要学会变换题目,创造新的题目,这样就会大大减缓试题的出场频率,这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福音。
同时,我们的老师就会想办法让孩子尽可能通俗而又清晰地理解知识,那时候,有哪个孩子愿意死记硬背,毕竟百度百科上什么玩意都有。事实上,死记硬背出来的知识对考试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一些基础题不失分,但从孩子认识知识本身来说无疑是不利的,那种两脚书橱的高分低能者,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不能不负一定的责任。
一旦考试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答案,那么许多有责任心的教师就会把目光锁定在如何理解知识,准确运用知识上,然而,当下的闭卷考试,无论什么样的教师,都会借助无边无际的试题来折磨孩子,就算再怎么聪明的孩子,都会变得思维僵化,没有了灵气。
为此,我们的国家也花费了许多成本,如今的中、高考,搞得异常隆重,考场内外如临大敌,什么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营造一个看似公平的平台,让孩子的学习在三六九等中获得所谓成功与失败的感觉。
但从人类发展来看,知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如今知识大爆炸时代,不用多长时间,新的知识就会代替旧的知识,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学习,否则,就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正如马克·达维所说,“对于考试而言,更重要的是理解你找到的答案,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脑子里,这不是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事实上,我们想要在工作岗位上拥有出色的表现,就需要借助网络和书本进行不断地学习,如此,才会与时俱进,不会落伍,这与一个人的年龄无关,关键是你的生活学习方式。
然而,大量的知识死记硬背,导致许多孩子出了校门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只是喜欢按部就班,搞一些所谓的吃老本游戏,这样的人才,恐怕不是一个创新性民族发展所需要的。
话又说回来,考试时上网找答案,这也不是一时闹热就立马推行的,需要我们的教育设计者审时度势,在符合国情与关注未来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切合点,真正意义上拯救教育,拯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业创新型人才才会脱颖而出。(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