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温馨读书地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给孩子一个温馨读书地
寒假,可能是职业的习惯,走在大街上,总喜欢看看孩子们,没想到,孩子还真的不少,要么跟在大人后面,要么三五成群一路闲逛,如果是一大早,还能看待星星点点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动,大概是到某个培训机构去补习功课。当然了,也有少数孩子会跟着家长到书店,毕竟老师布置了看书任务。
一切都是匆匆而来,急急离去,大家都很忙。一次,到旧书店去闲逛,一个家长带着孩子买什么书,老板娘在解释,这样的书不可以合着买,上面有习题,可家长就是不答应,硬是坚持自己的观念。等到付款时,讨价还价肯定是有的,搞得不大不小、冷冷清清的书店顿时热闹起来。我知道,这样的现象,书店里常常有发生。实际上,大人都是在老师的压迫下才走进书店的。
民以食为天,在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就算到了年末,人们可能是思维习惯的左右,许多人依旧把购买吃、穿、住对的东西放在首位,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最多的莫过于此,老老小小,一股脑儿地奔向大街。商店里、超市处、市场上,到处都是人,可能是老镇的关系,人自然比过去多了去。
不知为啥,我一直在思考,人除了衣食住行,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曾几何时,我们老镇还会有什么庙会,然而,在物欲横流中,人们似乎对文化不怎么敏感,充其量买上对联之类的东西,当然,小孩子最喜欢烟花爆竹,那里的生意也特别火爆。
一年一度的民工潮,我发现十之八九都是一方面把积余的钱存进银行,另一方面就是疯狂购物,此时,老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会在瞬间安放好,等到来年,又会急急忙忙赶到外地干活,争取赚更多的钱,就算团聚,也不过是吃吃饭,打打牌而已。祭祖、敬神是肯定的,就是没有一点文化味道,天大不了,看看春节晚会,发个短信拜拜年而已。可能小孩子会特别渴望过年,大人很多在敷衍。实际上,过年在传统思维中就是结账,否则怎么会有过年关的说法。
我看,大人一般很少关注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要么是被动完全老师布置的任务,要么就是让孩子在一边放任自流,就是不愿意给孩子一个安宁的环境去读读书,至于大人陪孩子看书,那是更加困难了。
在书店里,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走过来,脸色阴沉,说话自然也没什么好声口,无非,老师让买什么书,言下之意,这玩儿不是自己的主意,好像读书是不上大雅的小事儿,等到孩子在书店里逗留久了,立马会大发雷霆,瞬间吵吵嚷嚷起来,大意无非是快点快点,我还有其他事儿要做呢?等到孩子挑选出别的书,就会抱怨道,买这么多书,又不认真看,孩子辩驳,他们会立刻反击,说什么,看了怎么成绩就是不理想。
每每看到我大书小书捧一大堆,许多大人都觉得好奇,我想,如果我是学生,这些大人一定会想,这娃儿家里怎么没人管呢,买这么多没用的书。亏得自己是大人,别人也没办法说。我如果让这些大人参观自己的书房,他们一定会不解,好好房子,买这么多书干吗呢?
实际上,每每到孩子家去拜访,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都是那么的敷衍了事,前前后后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多么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温馨的书房,这个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来说肯定是特别有益的。我与孩子们谈论读书心得,教室里没有一点声息,自然,许多孩子都喜欢逛逛书店,都愿意读书,然而,许多家长对我的做法有些不解,问如此行吗?为此,我只能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学习好,唯有如此,才会有书看。事实上,读书一旦变成了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无法估量的。
喜欢读书没有错,关键是大人忽略孩子读书氛围的营造,固执地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个好的学校,找个好的工作,一切就是幸福美满的。不知有什么机构讨论什么硕士生、博士生的幸福指数不如文盲吗?对于这样的机构统计出来的虚假信息未必要当真,但是,一个学历再高的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你能指望其在精神追求上有什么多大的作为吗?孔子认为人活着“勿意、勿必、勿固、勿己”,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增长学问,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就不会妄想成痴,自然更不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只会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享受快乐,反而会愈来愈觉得自己有多浅薄。人是学问愈多,愈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不足,如此,又会有什么不知足呢?所谓知足常乐,人在精神上不断追寻,才会顿然觉得老之将至,正如夫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觉得没有幸福感的高级知识分子,不妨养成读书的习惯,不妨在休闲时读读《论语》、《道德经》之类的书,说不定,在不经意间,你就会重新认识自我,也就会享受到生活平淡带来的快乐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许多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失去了自我,自然会觉得满肚子不合时宜,总觉得周围人都欠自己,上天就是不公,殊不知,人在与圣贤对话中不断地看到,每天能看到阳光,能触摸到花花草草,看着圣贤留下的只言片字,就算粗茶淡饭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总是以功利来要求孩子,似乎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可以省略,殊不知,一个人想要不断地取得进步,那就得终身读书学习,否则,就算学历再高也不会感受到生活本身的味道。
我真的佩服一些老人家,他们眼睛不好使了,愣是拿出老光眼镜,掏出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其见识未必比那些不读书的年轻人差。这次慰问老教师,发现谈吐有智慧的人,家里都会订一两份报纸,摆在一边整整齐齐的,与这样的人交流,你会顿然惭愧,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有人说得好,与李吉林老师交流,只要几天不读书,就会觉得跟不上老人家的思维脚步,如果几个月不读书,那就没办法交流了。事实上,古代的孔夫子又何尝不是如此,韦编三绝就是最好的例证。人要想青春永驻,不断地读书反思,才会让自己在思维的领域不断保持新鲜感,好奇心。演艺圈里的林青霞就是这方面的智者,她从演艺圈退下来,没有停留,而是选择在思想领域不断精进,自然六十岁依旧神采奕奕,气质一流。
为啥许多人从事一项职业,等到了一定的念头,就会觉得无所事事,索然寡味呢,说到底,就是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整日里除了工作,就是摸手机、看电视、打游戏之类,很少去思考人生。我觉得在人生旅途中,适当地读一读哲学类的书,对于事业的发展无疑是特别有利的。人活着为啥累,十之八九都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没有正确看待周围和谐的世界,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这样的人,你能指望其做什么,能干出什么实实在在的好事吗?就像跑步,你是了无牵挂好呢,还是背负太多东西快呢?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在行动时没办法拜托。无论是谁,只要背负太多,你就没办法幸福。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活着,唯有不被欲望所驱使,才会在天地之间刚强起来。
我们的孩子要么急急忙忙赶着补课,目的就是要考个好成绩,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仅仅把考取好成绩作为唯一目的,那就算得到什么高学历,我看也未必有多大的幸福。要么在大街上闲逛,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读读书,那么,就算长成后赚取更多的钱,又会有什么幸福呢?
读书人不要指望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干出来,但是,他与周围的环境是和谐的,天地人一旦和谐相处,整个社会又怎么会没有幸福感呢?
尽管自己正在向四十岁挺进,但是,我不会放弃读书,等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那一天,我会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办一个农家小书屋,让更多的孩子有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不要以为我有多高尚,因为与孩子们在一起,你不会感觉到年龄,就像伟大教育家皮亚杰一样,整日里脸上洋溢着幸福。(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