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成为书呆子学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警惕成为书呆子学校
一大早,走进校园,静悄悄的,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漫步在小路上,我不由得思考起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拒绝学校成为书呆子的天堂,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不知为啥,书呆子,在眼前总是想起一大群人,摇摇晃晃着大脑,一边走路一边念念有词,就像崂山道士那样,稀里糊涂的,也不知道懂了什么。
自古以来,充作斯文的人并不少,他们自以为读了一点圣贤之书,遇到乡间的老汉、村妇,未必就能讨上什么便宜。最最典型的就是有关刘三姐的故事,至今想来依旧觉得特别有趣。
书呆子有时候与两脚书橱似乎不能等同,试想想,一个人如果读着书,不知不觉中呆里呆气,如此读书不如没有也罢。
事实上,书呆子气在严格意义上就是指读什么书都是囫囵吞枣,不知是什么滋味,一味地死记硬背,看上去满腹经纶,可就是不知道灵活运用,称得上是草包一个也不为过。
我发现许多人读书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而是为了显摆自己,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愣是要问问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种写法,殊不知,店小二需要这样的教育吗?只要能够把算盘珠拨得准确无误,就不愁没饭吃。
实际上,我们的校园常常就是充当孔乙己这样的角色,他们看上去构建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却用不到,这才是悲哀呢?有老师说得好,你会有根号二到市场上买菜吗?知识并非学得愈多愈好,而是在思维的作用下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内化,如此,知识才能够产生力量。
时下,许多孩子学习非常辛苦,为啥,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儿的就是让孩子背诵,搞得孩子整日里晕头转向,至于能不能理解,那就很难说了。真的,一部作品,硬是要说是什么题材,作者是个什么鸟人,有什么样的主人公,这些在百度上都能够找到的东西,我们依旧在课堂上让其成为主角。孩子们特别讨厌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可是老师恰恰就是喜欢让这些内容贯穿其中,甚至还会抱怨孩子,怎么有些知识讲了无数遍,孩子愣是有错呢?其实不然,你讲的东西孩子们到底有没有在思维方面发生变化。我们的孩子读一篇文章,看一个实验,都是在想着老师到底讲解了什么样的概念,不去关注自己所见的真实感悟。
试想想,知识如果仅仅要求记住,而不去思考知识从何处来,知识到底有没有什么先天缺陷,如此下去,我们的孩子能够让知识快速发展吗?我看值得怀疑。我们的孩子创造力到哪里去了,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还能够问着问那,等十二年的教育一过,许多孩子美丽的眼睛都躲在厚厚的眼镜后面,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给社会带来什么东西。
曾几何时,有老师强调历史学科如何的重要,说什么,在餐桌上,你与别人交流,说什么根号二、化学元素,谁会搭理你,你说说此地的人文风景,恐怕一桌人还是特别喜欢的。这里,知识可以说仅仅成为交际的底色,至于知识的本质恐怕背离得愈来愈远了。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先生并没有说知识学得愈多就愈好,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理解知识,不断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成果,这才是知识最强的生命力。如果牛顿、伽利略不怀疑前人的一切,他会发现物理、天文上的真理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的那样,知识只是在一定的范畴内才是真理,一旦脱离了相应的范畴,说不定就是谬误。也就是说,随时人类行走的空间愈来愈广阔,自然认识世界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在遥远的古代,说不定,人们就会认为月亮就是美丽的广寒宫,有美丽的嫦娥,有调皮捣蛋的玉兔,猪八戒整日里在猪圈想着与嫦娥快乐相处的日子,可这是真的吗?科学毁灭了人的想像,也让人们距离真相更加接近。科学永无止境,它需要置身其中的人不迷信,要敢于大胆怀疑,从而创立一个个新的知识体系,甚至可以推翻知识本身,创建新的知识概念,这就是一个创造性民族的关键基础。
清朝到了晚年凭什么会落伍于全世界,就是坐井观天,不知道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自以为泱泱大国,四夷皆拜倒在华夏之下,等到英国人的洋枪大炮,日本人的舰船横行,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那些古人留下的圣贤书并不能解决时下存在的困境,人们才开始把目光锁定整个人类的知识,洋务运动也应运而生。然而,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外来知识,从西方知识传播开始,就发生了分歧,到头来,还是毛泽东思想占据了脚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三座大山,让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东方。
中国历史到了明清之时,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创新,对于圣贤之书,都是喜欢注解,不喜欢创作新的理论,甚至朱元璋提倡的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仅为朱熹选注的四书五经,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应该陷入到了书呆子的藩篱不能自拔了。读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你能怎么说呢?知识仅仅在于融会贯通,而不在于创造新的理论,就算有几个有识之士提出要关心国家大事,但是整个环境已经在想着书呆子气发展,那种孔乙己式的问答在读书人中间并不少见。
读书,如果让一个人变得愚昧无知,我看还不如不读书,孟夫子就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其实与孔夫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民族,他的发展能够走多远,我觉得关键是思维力的发展到底如何了?
许多老师感叹,我们上课时苦口婆心,可是一旦试卷来了,许多东西,平日里都没有讲过,很显然,试卷内容的改革已经开始向创造性思维发展,可悲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却不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变化,许多知识点,年年讲,天天讲,孩子就是稀里糊涂,有时候,不讲倒好,一讲反而糊涂了。一本语文书,许多老师硬是用了一学期来把知识磨烂了,再交给孩子,甚至冠冕堂皇的说,一种类型的知识需要怎么样回答才能得到最高分,殊不知,许多知识,只要你认真读题目,仔细领悟文章内涵,是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已,无需那么的讲得过于详细。本来孩子们对语文书还是挺喜欢的,等到老师一遍遍地强调之后,一点没了什么情趣,可见语文的学习在孩子心中有多糟糕。我是语文老师,自然想着举语文的例子,实际上,其他学科也好不了多少,理科学下来,十之八九理论一大套,可真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许多孩子不知怎么办,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我们的老师,在电学上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可是面对复杂的电路,自己未必就能够非常快速地解决问题。不是有这么一个笑话吗?教室里的电灯坏了,孩子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老师非常坦诚,说道自己也不知道,只有电工才知道,按理说,不应该如此,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并不少见。
我这个人读书有一个习惯,不喜欢书里怎么说的,就立马相信,总是想着会不会有啥缺陷,书里的一切有没有新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就把一些个人心得写出来,久而久之,文章就这样一篇篇出来了。我不喜欢顶礼膜拜什么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总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与他们对话,如果说得在理,自己才会接受,如果说得玄乎乎地,自然会搁置在一边,等到读了新的书,说不定会有了新的见识,如此一来,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那么的凝滞,反而一发不可收拾。
许多人读书不是为了提升自我素养,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满腹学问,实际上,这也与学校老师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不关注如何思考知识本身,而在意知识到底记了多少,你想想,就算你肚量再大,也会有消化不良的尴尬。
猛抬头,看看天已经大亮,学校里依旧没有人的气息,耳边却时不时传来小孩子的声音,他们似乎再说,我们不要记多少知识,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