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执教者不可忽略的环节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研究课执教者不可忽略的环节
只要是一名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都会与各种公开式的课堂相遇,有些是你主动要求的,也有些是学校指定的,还有一些是上级检查随机抽到的,也就是说,你在漫漫地教学生涯中都会有中奖的机会,除非你的课乱七八糟,没办法拿出手,那么你离这样的课堂也就愈来愈远。
一个正常运行的学校,都会在课堂的构建方面下点功夫,毕竟,学生的成长就是靠一个个像样的课堂组合而成的,那么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如何才能让教学质量有一定程度的飞跃,除了课堂还是课堂,没有什么大的花样。
事实上,许多老师对于冠以多个名词的课堂(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等)都会本能的重视,紧张也就自然而然了。随着级别的不同,甚至有些对外公开课,可以动用全校上下的一切智慧,目的就是希望这样的课堂能够得到专家们的好评,从而提升学校的声誉。
试想想,各种级别的公开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个人在台上与孩子们一起推动课堂进程,下面黑压压的人坐在后面边听课边记录,当然是为了结束后再认真地评价而已。实际上,无论准备到什么程度的课,其实执教者和当事学校都心里没底,有些忐忑不安,原因很简单,谁知道一堂课下来,哪个小毛孩会出现什么样的乱子,如果是久经沙场的老师,说不定还会应付,假如是第一次上这种课,那就更加紧张了,这一点,任何听课者都会从老师的语气与行动来判断,可以说,听课者不要绷着脸,否则,执教者会更加紧张。当然了,听课者之间最好不要交流,为啥呢,执教者在讲台上不知道你在嘀咕什么,自然会更加紧张,这不利于一堂课正常地向前推进。
话又说回来,有一种课例外,那就是造假演戏的课,上课者一切都准备得好好地,哪个孩子该怎么回答,下一步该怎么进行,都是自动化的。事实上,这种课,经常听课的人也是很容易看到破绽的。试想想,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一经老师的嘴提出,马上下面的孩子密密麻麻地举手,可悲的是,答案都是那么的精美,无可挑剔,这样的课十之八九都是假的。
至于有些专家上的课,一方面见识的场面多了,另一方面,说不定这样的课不知上了多少遍,只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下点功夫,课堂的智慧生成是没有问题,这样的课专家们从来不会担心评课时没有美的赞誉,但是,实际上,这种脱离常态课的样板课只是对一种理论的解读,可启发听课者,但是实实在在的作用毕竟有限。
也就是说,最实在的依旧是那些一线教师上的比较粗糙的课,我宁愿坐在这样的课堂上,就算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至少这样的课堂与平日里是息息相关的,你可以看到课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是否存在,自然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多年的听课,我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级别,除非你的研究课实在不像话,只要是能够让孩子有一定的收获,听课者在评课时都会比较仁慈的赞扬你的优点,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不会搞得上课者下不了台,这一点上,无论是领导,还是同行,领导讲话十之八九都是针对学校课堂管理方面的,很少对具体的课堂进行点评,实际上,许多领导,他们长时间不上课,自然对于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心里也没有底,自然不愿意纠结在这样的矛盾中,同行尽管知道你的半斤八两,但是,要么是碍于情面,要么是下一次说不定自己也会上台,大家积点口德,可以说,一堂课下来,无论你的课怎么样的普通,从评课者的嘴里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课堂精彩的元素,什么课堂目标达成了,课堂组织有序了,语言简洁精彩……反正,无论你怎么听,都是有道理的,实在要提什么意见,那也是在不痛不痒的地方说上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你实际上是听不到什么东西的。
许多研究课执教者他们很难从评课现场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恰恰在打磨课时,那时候如果学校有一个特别智慧的团队,在课堂设计以及运行时如何科学处理,同事们提出的意见如果是中肯的,哪怕是不怎么悦耳,你也要认真审视,说不定你的课堂会发生质的变化。打磨,打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学校争取面子,另一方面在打磨课堂的过程中,你确实能够得到不同的设计想法,只要虚心接受,你的成长是一定的。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的人际关系有问题,学校人心涣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觉得一所学校,如果武装其微格教室,让课堂的生成与听课者分开,这样的课堂打磨说不定会更加能够看到存在的问题。执教者不需要关注后面听课者的表情,可以自由自在的与学生畅意对话,一旦身心舒展,说不定会生成更大的智慧。其实,许多老师,只要你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表现会让你激动不已,激情上来了,智慧也就诞生了,什么是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果一堂课,从前到后,每个人都特别紧张,不要说什么智慧了,那是在挨日子。我听了一些课,有些老师因为紧张,在导入上手忙脚乱,结果,等到课堂已经过去了一半,才正式进入主题,自然这样的课没有什么精彩了,听课者听得稀里糊涂,抓耳挠腮,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作为执教者,你应该多上公开课,学会舍弃一些内容,不要求全责备,否则,你的课堂永远是乱糟糟的。事实上,这样的课,怎样才能解决手忙脚乱的问题,说到底,你可以把课堂环节放简洁些,讲的内容说简单些,充分让孩子进行自主与活动,实际上,有许多问题,学生会帮助你解决。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样的老师常常是面面俱到,什么东西都讲,就是不愿意放手学生,孩子坐在下面完全是不知所云,只是机械地听凭老师指挥,如坐针毡,试想想,如此的课堂会让孩子难忘吗?也许是,那是一种痛苦,不是快乐。
课前充分准备,不是什么都拿过来,我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对整个教材缺乏整体认识,语文没有什么,它完全可以一课一得,学生知道的,我们没有必要在那儿喋喋不休,只要抓住一两点进行下去,孩子说不定会一目了然,真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也许你会拿什么要考来说辞,我看没有必要,初中的学生经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常识性的东西就那么多,你大可不必为此忧心,说不定,你不说到也罢,如果讲究东一榔头西一拐棒的,反而让孩子糊涂了,孩子糊涂,课堂自然混乱冷淡,也就没有了活力,智慧只能愈来愈远。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已,许多成功的公开课或者常态课,他们的开口都特别小,但是,孩子们的可接受性却到位,一旦知识运用起来,那么智慧也就产生了。我发现一些课堂,误解了所谓的大容量,总以为只要知识多了,就显得课堂有效,殊不知,知识没有条理,杂乱不堪,那么,你的课堂只能让孩子痛苦,不能享受到知识本身带来的魅力。
我们没有办法听到课堂的真实评价,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课堂拍摄下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再次审视自己以及孩子的表现,多想想,为啥会这样,你也能够找到门道。当然了,在研讨时,如果发现评课者言不由衷,你就应该警惕,说不定你的课存在问题,只不过人家不好说而已。如果评课者回避评价你的课,那么你要更加的反思自我,说不定你的课存在硬伤,不及时纠正,说不定你的课会一直给孩子造成痛苦。我喜欢一堂课结束后,问问孩子的感觉如何,或者让孩子写一堂什么样的语文课,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策略,如此,你渐渐地发现,平日的量变在持续进行,等到一定的时候,有了上研究课的机会,再谦虚的听听同事的建议,无论你教龄如何,都会有质的飞跃,这对于你的事业,孩子的学习,学校的发展都是一种幸事。
愿我们的课堂处处都是精彩,孩子的幸福殿堂。(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