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师勿以完美标准要求孩子
在当下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对于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很难说清楚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为啥呢,在老师的眼里,孩子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身上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点,这就决定了孩子不可能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发展,这种矛盾性造就了师生之间的尴尬。
只要你愿意走进办公室,与其中一位老师进行交流,不知不觉,就会发现老师嘴里不由自主地会说落哪个孩子不行,哪个孩子糟糕,哪个孩子如何的差劲、屡教不改,这种困境常常会随着孩子的毕业而烟消云散。
老师就是这么奇怪,孩子在手上的时候,总是以显微镜的方式看到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到孩子一离开,又会反反复复念叨,毕业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的好,殊不知,待在手上的时候,也是半斤与八两的关系。
从关系学上看,这实际上与老师的工作目标有关系,只要建立了师生关系,就会因为种种因素,孩子的许多问题会无限制地放大,这是许多有责任心的老师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刚毕业的老师,刚刚上岗一个月,对孩子还是特别的好,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从内心深处给以原谅,等到一场考试过后,学校有了排名,这时候,无论自己处于什么位置,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感,会不由自主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会这个孩子身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稍微与自己的想象不一样,也会大惊小怪起来。
每个人都从学生时代过来,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哪怕脾气再怎么好,也会在某个节骨眼上犯糊涂,这时候,老师常常会把这些问题放大化,出现老师喋喋不休,孩子见怪不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之间就会变成纯粹的猫和老鼠的关系。
实际上,孩子们都知道,老师与之谈话,十之八九都是你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的出路,这一套简单的逻辑几乎在师生间天天都在运用,难怪孩子会觉得厌烦。如果学生表现出这样的情绪,马上得到的是更加恐怖的怒斥,为此,许多孩子怕惹麻烦,只能让委屈与困惑藏在心里,才不管对与错呢,反正有一点,老师总归为自己好,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我想,如果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学生存在,不知老师会给之冠上什么不好的名头呢,事实上,许多有出息的人物,小时候在老师的眼里都是不咋的人,为啥呢,天生的倔强性格常常不入老师的法眼,在师道尊严放在首位的老师眼里,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将来就是没有出息。老师们可能会想,我都觉得你没出息,将来你肯定好不到哪里去,然而,社会上并不是什么人都是那么的求全责备,一旦有了相应的伯乐,说不定这个孩子的成就会让许多老师吃惊,这一点上,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某些老师感叹,那娃在上学时并不咋的,怎么如今混出了人样,真的有些想不通。
我们知道,社会并不需要全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都会干出特别的成就,这一点老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学校的教育似乎就在向十全十美方面发展,似乎孩子不如此,就存在态度问题,就不值得认真培养,事实上,你的学科这孩子未必感兴趣,说不定,孩子为了自己少惹点麻烦,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当然会让你挑出许许多多的毛病,这一点,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有问题,就算是上帝,他在制造了亚当和夏娃之后,荣格先生不还是在抱怨为啥要生产出蛇这样的怪物呢?我们知道,上帝自从尼采诞生之后,地位就开始摇摇欲坠,荣格的怀疑也就不怎么奇怪。实际上,西方的许多神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人,尤其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大大小小的神,你能找不出其存在的缺陷,那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这些可爱的神都有自己的顶礼膜拜者,原因很简单,神在存在缺点的同时还有许多美的东西,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我觉得人存在信仰是非常快乐的,至少你不会苛求别人怎么样。
俗话说,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人可以对自己狠一点,但是千万不能对别人过分的苛刻,为啥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你如果指望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发展,这确实不合逻辑,然而,我们的教师却在教育学生时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既让孩子痛苦,又让自己觉得不开心,真的有些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抽象的学生,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以抽象的概念来要求学生,有意思的是,老师教的时间愈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愈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一代不如一代,真的是这么回事吗?许多老师固执地认为,这些娃真的有些看不懂,咋就不让人省心呢?
我想,只要是按照体制的游戏规则干事的老师,十之八九都会对孩子存在挑剔,除非是一些已经上了岸,不需要长年与孩子在一起的那些名师、专家,能够在体制内依旧宽容地看待每个孩子,这也算得上是奇迹了。我真的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大家,他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够给孩子什么,当然也就不会过分挑剔地看待孩子,相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值得我们这些平凡教师学习的。
我们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有时候真的显得特别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只要发现孩子在某个环节上做错了,马上会把以前的所有东西都搬出来,说得孩子什么都不是,如果孩子的内心特别脆弱,那么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儿。我们喜欢把孩子出现的各种现象归结为心灵的脆弱,殊不知,有时候师生双方都要认真地反思,是不是说话有些不注意,或者不照顾孩子的感受,这些细小的方面真的不容许忽略。
不存在抽象的孩子,我们应该认清这一点,否则,我们会陷入十全十美的尴尬境地,把自己的标准定得老高老高的,只能让许多孩子失望甚至绝望,这是师生关系不应该出现,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适合的目标,这才是孩子正常发展的关键。
曾几何时,我写过一篇小片段日记,记叙自己某一次买香蕉,没想到在水果摊上挂着一个极其漂亮的香蕉,可能是眼睛不怎么好的缘故,直到近处一瞧,才明白,这香蕉是假的,看来,过分完美的东西,十之八九都不要当回事,说不定就是假的东西。实际上,曾几何时,我们许多部门都在追求什么完美的形式主义,到头来,不都是一些纸面文章,带有一些水分,至于事实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自古以来,许多完美主义者都是悲观主义者,原因很简单,用十全十美的标准看待这个社会,很难找到属于自己满意的东西,无论什么好东西,你都能够找到瑕疵,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问题是世界本身就是残缺不缺的,我们却老是用完美的眼光来审视,而不是用积极向上的眼光来包容这个世界,那么只能听到许许多多的抱怨声,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变好了,我们的幸福感却并不怎么理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性格各异,比起这个世界来,孩子们相对而言,却不是那么的复杂,但是社会的变化却在时刻影响着一个个家庭,这些家庭又决定着一个个孩子的走向,如果不从根源上去思考、发现,我们真的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就给师生之间带来了痛苦,想想,确实有必要反思。
每每老婆大人在我面前抱怨,我都会静静地听,然后给其一定的建议,就算不是怎么科学的建议,也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平静的看法吧!但愿更多的老师能够平和的看待孩子的优缺点,以包容之心来看待孩子,如此,你才能够享受到教育本身带来的幸福。(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