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大人请给孩子推荐合适的书
据中国新闻网的一个报道说,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时,遇到了一位让他“坐不住”的中学生。“我是一个中学生,现在老师推荐看莫言老师的作品,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莫老师的书看着看着就会看到一些描写性行为的部分,我不知道这适不适合中学生看”?
对此,莫言的回答是“不要听你老师的,不要读我的书。可以读一些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
这段对话让我看到了莫言先生的坦诚,也可以反映出如今的学生对老师推荐的作品的不解。事实上,莫言的作品,我们的老师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反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作一定不会有什么错,问题是,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读者群,是有年龄限制的,就像过去到电影院里去,有些电影就明确说明少儿不宜,有如此提醒,大人们也就会带着孩子远远离去,没有什么争议。
记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许多学校都特别介绍这个伟大的作家,自然他的作品也成了畅想书,几乎许多孩子都在老师的鼓动下买了,当时我就有些疑惑,这些作品老师们看过吗?就像有些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书目一样,没有正确地引导,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推荐一些自以为合适的作品,殊不知,许多作品孩子未必喜欢,反而是一些不怎么出名的儿童作家却成为孩子喜欢的对象。
我喜欢买书,当然也喜欢跟孩子们介绍,但是,我总是在一本书看完之后,再去思考这本书到底应该不应该向孩子们推荐,就算四大名著,我也不会执意让孩子们看,为啥呢,《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女人观有问题,《红楼梦》里不是隐隐约约在写朦胧的爱情吗?看看贾宝玉与袭人的那一段,谁又会觉得这样的片段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呢?
这一点上,许多知名作家他们本身就有清醒的认识,贾平凹的《废都》在创作过程中,就不让自己的女儿看,为啥呢,里面不是也有许多性描写吗?事实上,只要是写世情的,没有性方面的描写,许多作家会认为这不符合人性,为此,当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里都会出现大量的性描写,贾平凹的我们就不说了,就连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小波》的三部曲、叶辛的《孽债》等作家也不例外,再看看影视作品,许多红色电视剧都把爱情的砝码加上去了,看上去没有爱情的纠葛,这样的人物也就不怎么真实了,这一点,似乎成了社会的一种潮流,更加可悲的是,连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里面也会杂七杂八地穿插一点爱爱的东西,难怪如今的孩子早熟。
有人说,时下的孩子早熟是由于物质条件太好的缘故,我看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有没有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合适、温馨的精神环境,这需要许多人认真地思考。
大人总喜欢以自己的见识来要求孩子,他们常常会迷信于专家,迷信于名著,很少去认真地审视,就像前面所说的,只要哪个人获得什么奖,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给孩子们推荐,这种行为方式常常给孩子带来了糟糕的影响。时不时,网络里爆料一些学生样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胆地表达爱意,甚至一些不雅的动作,着实让许多大人大掉眼架。
这一点上,包括老师在内的大人是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所阅读的作品,我们自已要大量阅读孩子的作品,不要被贴上孩子标签的作品所迷惑,应该主动去读一读,这样,你就会知道,绝大多数作品都会有孩子不怎么适宜的地方,这就需要大人与孩子交流,从而给孩子解惑,许多孩子之所以存在问题,不就是脑子里的不解太多了吗?
我主张小学生还是应该看看青少年版的名著,毕竟有许多地方被编者作了处理,就像教科书一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等到了初中、高中,就算读一些原著,大人也应该给以正确地指导,否则,孩子会对书中的一些不符时宜的东西浮想联翩,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时候会起到干扰性的作用。不是有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殊不知,许多青春期的孩子的言行多多少少会受到社会以及成年人的影响,可以说,孩子的问题从大人身上都能够找到原因。
莫言先生说得对,自己的作品只有等到孩子结婚后才可以看,这样的坦诚我们没有必要再说三道四,问题是,许多作品并没有做出适当的提示,再加上大人们不愿意审阅,孩子们一路看下去,你能够责怪谁呢?
为什么孩子的阅读需要大人的引导,原因在于这些孩子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可怕的是,在这些文学作品里,爱情与性描写常常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让许多孩子难以理解,一旦没有大人在一边交流,光靠孩子自我领悟,确实有些难为人。
话又说回来,实际上,许多作品是否符合孩子的需要,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作为大人,我们不要过分自以为是,不要以自己的观念来强迫孩子,这是不值得的,也是非常糟糕的。
时下,我给儿子看的是黄蓓佳、曹文轩、伍美珍、金波、秦文君、沈石溪等作家的作品,还有一些获得国际金奖的儿童作品,这些作品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当然儿子特别喜欢看了。慢慢的,我还会推荐《老人与海》、《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久而久之,儿子看书就特别浓了,时不时,我们再进行交流,自然对于儿子的学习有帮助。当然了,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让儿子看法布尔的《昆虫记》和《徐霞客游记》,这就有点难为他了,就像让初中生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一样,也许有人说,法布尔的《昆虫记》不是挺好看的吗?我要说明一下,我买的是一套十本的,自然里面有许多理论方面的东西,儿子看着看着就不怎么乐意了。再说《徐霞客游记》,本以为只是一个图画书,儿子一定喜欢,没想到,儿子只是胡乱翻了几页,就放下了,反而是《捣蛋鬼日记》、《小屁孩日记》,小家伙看得津津有味,毕竟,另类的孩子生活总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心灵。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系列,儿子也特别喜欢,毕竟里面的许多遭遇,孩子可能在生活中都会遇到。
当然了,作品也会有性别之分,男孩子喜欢看沈石溪的书,女孩子可以捧着曹文轩的书喋喋不休,这是许多老师很难想象的,就像我们上大学时,男孩子捧着武侠小说依依呀呀,女孩子拿着琼瑶小说哭哭凄凄,一点都不奇怪,人的成长没有几本书相伴,这样的人生自然会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与儿子在读书的问题上常常是以商量和建议的口吻来处理一切,前不久,我给儿子推荐了《蓝色海豚岛》,没想到儿子特别喜欢看,不到一个晚上,从头到尾都看结束了,没想到,儿子让我到书橱里寻找《鲁滨孙漂流记》,原来呀,小家伙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女孩子看的《鲁滨孙漂流记》,这对于儿子无疑有很大的触动,毕竟自己是男孩子,自然还要看看属于自己的《鲁滨孙漂流记》了,没想到,一路看下来十分有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其看《老人与海》,这也就不怎么困难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书里到底能给孩子什么,这需要我们大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大人自己对于作品要很熟悉,否则,连小孩子不合时宜的书也推荐,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我会谨慎地向孩子推荐一些名著,也不忘指出书里存在的一些瑕疵,这样有利于孩子正确地辨别,当然了,更多的是向孩子推荐符合儿童生活的作品,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关注生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才是有利的,但愿更多的大人能够明白这一点。(钱永华